2012年成人高考專升本大學語文課文詳解(十二)
來源:育路教育網發布時間:2012-09-06
《背影》
一、作家作品。
背影的作者是朱自清。朱自清生于1898年,逝世于1948年。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江蘇揚州人。“文學研究會”的早期成員,現代著名的散文學、學者。原任清華大學教授,抗日戰爭爆發后轉西南聯合大學任教。在抗日民主運動的影響下,政治態度明顯傾向進步。晚年積極參加反帝民主運動,表現出崇高的民族氣節和愛國主義精神。
朱自清的散文,結構嚴謹,筆觸細致,不論寫景抒情,均能通過細密觀察或深入體味,委婉地表現出對自然景色的內心感受,抒發自己的真摯感情,具有濃厚的詩情畫意。主要作品有《毀滅》、《蹤跡》、《背影》、《歐游雜記》、《倫敦雜記》等。
二、文體知識。
《背影》是一篇回憶性敘事抒情散文。本文最初發表于1925年11月22日《文學周報》第200期,后收入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中。
三、中心思想。
本文回憶記敘了父親送兒子乘火車,北上念書的情景。特別是通過對父親背影的描寫,表現出真摯動人的父子間的至情。
四、層次段落。
全文圍繞父親為兒子送行一事展開,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開頭的兩個自然段。主要記敘家境的窘迫,祖母去逝,父親失業,變賣典當,償還債務,又借錢辦了哀事。即交待了事情的緣起,又宣染了悲涼的氣氛,為下面寫車站父子分別做了必要的鋪墊。
第二部分,即中間的三個自然段。又可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寫當時父親因為事忙,而吩咐茶房送子,但終于不放心,還是決定親自去送的情景。
第二層,寫父親在車站忙著照看行李和車夫講價錢,送兒子上車,揀定座位,鋪好大衣,又囑咐兒子路上小心的情景。
第三層,著力寫父親兩次翻越站臺為兒子買橘子的背影,作為兒子的我,被父親的舉動感動的流下了眼淚。
第三部分,是最后一個自然段。主要寫由于家境困窘,所制造成的父親老境的頹唐。在悲涼的晚年中,還時時惦念著兒子。作者收到父親的來信,于傷感中回憶起父親的背影。
五、寫作特點。
1.選取《背景》作為刻畫的中心,角度獨特而情意深之。寫父親深情可寫的東西很多,而作者卻選擇了一個獨特的角度——背影。全文將筆墨的重點集中在父親兩次翻越鐵道月臺買橘子的背影上,給人一種別開生面之感。作者抓住了記憶中感受最深的一瞬間,將烙在腦海中的背影推到讀者面前,引起讀者強烈的共鳴。選取背影這一特別角度作為抒寫父子深情的中心,是本文取得成功的關鍵。
角度選好后,作者并沒有靜止的描寫背影,而是通過父親翻越月臺的獨特背影的生動描寫,展現出父親內心愛子的深情。作者先精實的描寫了父親的形體衣著,說明父親體態肥胖,行動吃力,并且又穿著大棉袍,更加笨拙礙事。并以此先作鋪墊,然后再刻意描模父親翻越月臺時的動作、姿態,用步履蹣跚、探身下去“爬上”月臺、“攀著上面”、兩腳“上縮”、身子“微傾”,這些真氣逼人的描寫。把父親努力爬越的背影推到讀者眼前。父親愛子的深情自然就躍然紙上了。
2.用側面烘托的手法抒發作者對父親的深深懷念。我對父親的態度前后有一個變化。開始時因覺得父親把自己當小孩看待,而不太高興。后來卻被父親慈愛行為和買橘子時的背影感動的幾次流淚。這一側面烘托手法更加以襯出父親愛子之情的動人力量。再有,作者兩次以悔恨、自責的筆調寫出自己當年少不更事,總覺得自己更聰明,而父親“說話不漂亮”,心理暗笑他的“迂”。這種內疚、悔恨心情的袒露,反襯出兒子對父親的深切懷念,也從另一方面襯托了父親對兒子的深情。
3.結構安排頗具藝術匠心。
文章開頭寫家境窘迫,結尾寫父親晚境孤苦,前后照應。將整個事件籠罩在悲涼的氛圍之中。既流露出舊社會小資產階級知識份子動蕩不安、日漸下降的生活境遇和凄涼心情,又烘托出父子親情的真摯可貴。
結尾處再次寫到“背影”,不僅緊扣題目、回應開頭、突出中心,使全文成為一個結構嚴謹的整體,而且給讀者留下無窮的回味。
4.用白描手法刻畫人物形象。
在“背影”所運用的多種藝術手法中,白描手法最值得稱道了。作者記敘父親送行的全過程都用白描手法。尤其是父親翻越鐵道爬上月臺買橘子的情景,更是精彩絕倫的白描。作者不用比喻不加修飾,只是如實的寫了父親的體態、穿著打扮,翻越站臺時的吃力笨拙的動作,那另人流淚的背影,給讀者以身臨其境、逼真之感。于質樸中體會到厚實真切的親情。
業內名師團隊,班主任一對一服務,全面覆蓋考點,一次考試,保上名校。 !
更多成考相關內容
熱 2013成人高考高起點英語關鍵句型匯總
- 03-12·2013成考專升本語文記敘文部分資料匯總
- 03-12·2013成考專升本語文記敘文部分資料(八)
- 03-12·2013成考專升本語文記敘文部分資料(七)
- 03-12·2013成考專升本語文記敘文部分資料(六)
- 03-12·2013成考專升本語文記敘文部分資料(五)
- 03-12·2013成考專升本語文記敘文部分資料(四)
- 03-12·2013成考專升本語文記敘文部分資料(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