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理論藏象學說(五)
來源:中醫網發布時間:2013-05-23
(三)統血:脾統血即指脾氣能統攝周身血液,使之正常運行而不溢于血管之外。脾氣充足則能統攝血液在脈管內正常運行。脾氣不足則血失統攝(氣不攝血)而行于外,即所謂〞血不循經,溢于脾外〞,因而發生各種出血現象,如長期慢性的皮下出血、便血、月經過多等。
(四)脾的特性
脾氣主升:脾氣因能上升,故可將水谷之精氣和精微、津液上輸于肺,再輸布到其它臟腑,而化生氣血,并能維持人體各個臟器的位置恒定。如脾氣不升,反而下陷(中氣下陷),則出現氣短懶言,久瀉、脫肛、子宮脫垂及其它內臟下垂等癥。
喜燥惡濕:脾虛不運則容易生濕,且濕邪過盛也最易困脾,故脾喜燥而惡濕。若脾為濕困,就會出現頭重、體沉,脘腹滿悶,大便溏泄,舌苔白膩等癥狀。治療時宜燥濕健脾,用藥也應偏于溫燥。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