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灰葉下珠
來源:醫學教育網發布時間:2013-05-25
【出處】始載于《浙江藥用植物志》。
【拼音名】Qīnɡ Huī Yè Xià Zhū
【英文名】all-grass of Greyblue Leaf-flower
【來源】藥材基源:為大戟科植物青灰葉下珠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hyllanthus glaucus Wall.ex Muell.Arg.[P.fluggeiformis Muell.Arg.]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挖,切片,曬干。
【原形態】形式青灰葉下珠 落葉灌木,高2-4cm.枝無毛,小枝細弱。葉互生,具短柄;葉片橢圓形至長圓形,長2-3cm,寬1.4-2cm,先端具小尖頭,基部寬楔形或圓形,全緣。花簇生于葉腋;單性,雌雄同株;無花瓣;雄花數朵至10余朵簇生,萼片5-6;雌花通常1朵,生于雄花叢中,子房3室,柱頭3.漿果球形,直徑6-8mm,紫黑色,具宿存花柱;果柄長4-5mm.花期4-7月,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生態環境:生于海拔200-800m的山坡疏林內或林緣。
資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西藏等地。
【性味】辛;甘;溫
【歸經】肝;脾經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健脾消積。主風濕痹痛;小兒疳積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5-15g.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根用于風濕性關節炎、小兒疳積。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