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芳藤
來源:醫學教育網發布時間:2013-05-27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拼音名】FúFānɡTénɡ
【英文名】StemorLeafofFortuneEuonymus
【別名】滂藤、巖青藤、萬年青、千斤藤、山百足、抬絡藤、對葉腎、土杜仲、藤衛矛、尖葉爬行衛矛、過墻風、攀援絲棉木、坐轉藤、小藤仲、爬墻虎、換骨筋、綠皮杜仲、棉花杜仲、驚風草。
【來源】藥材基源:為衛矛科植物扶芳藤的帶葉莖枝。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Euonymusfortunei(Turcz.)Hand.Mazz.采收和儲藏:莖、葉全年均可采,清除雜質,切碎,曬干。
【原形態】扶芳藤常綠灌木,匍匐或攀援,高約1.5m,莖枝常有多數細根及小瘤狀突起。單葉對生;具短柄;葉片薄革質,橢圓形、橢圓狀卵形至長橢圓狀倒卵形,長2.5-8cm,寬1-4cm,先端尖或短尖,邊緣具細齒,基部寬楔形。聚傘花序腋生,呈二歧分枝;萼片4,花瓣4,綠白色,近圓形,徑約2mm;雄蕊4,著生于花盤邊緣;子房與花盤相連。蒴果黃紅色,近球形,稍有4凹線。種子被橙紅色假種皮;ㄆ6-7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態環境:生于林緣或攀援于樹上或墻壁上。
資源分布:分布于山西、陜西、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廣西、貴州、云南。
【栽培】生物學特性喜陰涼濕潤的氣候。在雨量充沛、云霧多、土壤和空氣濕度大的條件下,植株生長健壯。要求含腐殖質多而肥沃的砂質壤土上栽培為宜。
栽培技術扦插繁殖:春季3月,硬枝扦插,按行株距5cm×5cm斜插于土中,人士深度為插度的1/2,澆水,保持溫潤。插后40-50d可以定植。按行株距20cm×15cm開穴栽,施放基肥,每穴1株,緊歷后盜足定根水。
田間管理定植后,中耕除草3-4次,中耕宜淺,以免傷根。春、秋季各施1次有機肥,施肥后結合培土。如種植在無蔭蔽的環境時,需搭蔭蔽,蔭蔽度宜40%-50%,同時注意灌溉,使土壤經常保持濕潤。
【性狀】性狀鑒別莖枝呈圓柱形。表面灰綠色,多生細根,并具小瘤狀突起。質脆易折,斷面黃白色,中空。葉對生,橢圓形,長2-8cm,寬1-4cm,先端尖或短銳尖,基部寬楔形,邊緣有細鋸齒,質較厚或稍帶革質,上面葉脈稍突起。氣微弱,味辛。
【化學成份】含衛矛醇(dulcitol),種子含前番茄紅素(prolycopene)和前-γ-胡蘿卜素(pro-γ-carotene)。
【性味】苦;甘;微辛;微溫
【歸經】肝;脾;腎經
【功能主治】舒筋活絡;益腎壯腰;止血消瘀。主腎虛腰膝酸痛;半身不遂;風濕痹痛;小兒驚風;咯血;吐血;血崩;有經不調;子宮脫垂;跌打骨折;創傷出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或浸酒,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粉調敷,或搗敷,或煎水熏洗。
【注意】《貴州民間藥物》:孕婦忌服。
【各家論述】1.《本草拾遺》:主一切血,一切氣,一切冷,大主風血。以酒浸服。
2.《貴州民間藥物》:活血,殺蟲。治跌打損傷。
3.《廣西藥植名錄》:通經。治血崩,吐血。4、《浙江天目山藥植志》:行氣活血。治腰膝疼痛,關節酸痛。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