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用藥——硫磺
來源:醫學教育網發布時間:2013-05-27
(1)硫黃為不規則塊狀,黃色或帶淺綠色,不透明,表面較粗糙,常有細孔。
(2)倭硫黃系將硫黃經過提煉而成。呈不規則塊狀,鮮黃色,半透明,表面較光滑,無細孔。系進口商品,質佳。
(3)天生黃呈大小不同的顆粒狀,或砂狀結晶,淺黃色,微有玻璃光澤。
光明硫磺,為硫黃中色黃、光亮、松脆、無雜質者,品質最優。
舶上硫黃,又名舶硫(《遵生八箋》)、舶硫黃、白硫黃(《百草鏡》),古稱倭硫黃,為海外進口硫黃。主產日本、美洲等地。系將硫黃提煉而成。現多國內生產。
硫黃:又名石硫黃、黃牙、黃硇砂。為各種硫黃的統稱。
天生黃:為含硫溫泉處升華凝結于巖石上者。收集后,先用冷水洗去泥土,再用熱水燙10余次,最后放入香油內,撈取浮于表面者即得。醫學教育網搜集
均以光亮、松脆、色黃、無雜質者為佳。
【藥材特征】 硫黃呈不規則塊狀、粗顆粒狀。淺黃色、黃色或略呈綠黃色。條痕白色或淡黃色。表面不平坦或粗糙,常具多數小孔隙。脂肪光澤。體輕,質松脆,易砸碎。有的斷面呈蜂窩狀,縱面可見細柱或針狀晶體,近于平行排列,金剛光評。具特異臭氣,味淡。
以塊整齊、色黃、有光澤、質松脆、無雜質者為佳。
此外,尚有天生黃和舶上硫黃二種商品:①天生黃(《綱目拾遺》)系含硫溫泉處升華凝結于巖石上者,收集后,先用冷水洗去泥土,再用熱水燙7~10余次,然后放在香油內,撈取浮于表面者。本品為淺黃色粉末,少有呈碎片狀,閃爍發光,有臭氣。
②舶上硫黃(《博濟方》)系將硫黃提煉而成。商品為不規則的塊狀,全體鮮黃色,半透明,有玻璃樣光澤。體輕而脆,易碎,斷面不平坦。有臭氣,味淡。
【藥材鑒別】 燃之易熔融,發藍色火焰,并放出刺激性的二氧化硫臭氣。不溶于水及鹽酸、硫酸;遇硝酸或王水被氧化成硫酸;溶于二硫化碳、煤油及松節油中。
【應用】1.用于疥癬,禿瘡,濕疹。本品外用有解毒殺蟲止癢作用,尤為疥瘡要藥。治疥瘡,可單用硫黃研末,麻油調涂患處;治一切干濕癬,配石灰、鉛丹等共研細粉外撤,可增強收濕止癢功效;治濕疹瘙癢,可單用硫黃粉外敷,或與蛇床子、明礬同用,以增強祛濕、止癢作用。
2.用于寒喘,陽痿,虛寒便秘。本品內服有補火助陽,溫陽通便作用。治腎陽不足,下元虛冷而致寒喘者,常與附子、肉桂、黑錫等同用,如《和劑局方》黑錫丹;治腎陽虛陽痿,小便頻數者,可與鹿茸、補骨脂同用;治老年人腎陽不足,虛寒便秘者,常與半夏同用,如半硫丸。
【用量】1.50-3.00g
【禁忌】本品有毒,內服宜用制品,不宜多服、久服。陰虛火旺患者及孕婦禁用。
【附方】 1.治男子腰腎久冷,心腹積聚,脅下冷癖,腹中諸蟲,失精遺溺,形羸力劣,腳膝疼弱,冷風頑痹,霍亂轉筋,虛滑下利;又治婦人血結寒熱,陰蝕疽痔硫黃十兩。凈揀去沙石,研細飛過,用瓷盒子盛,以水和赤石脂封口,以鹽泥固濟曬干,地內先埋一小罐子,盛水令滿,安盒子在上,用泥固濟訖,慢火養七日七夜,候足,加頂火一斤煅,候冷取出,研為細末,以藥末一兩,用蒸餅一兩,湯浸握去水,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多至百丸,溫米飲下,空心服之。(《局方》金液丹)
2.治冷勞氣血枯竭,肉瘠齒落,肢倦言微石硫黃一斤,豬大腸二尺。將硫黃為末,實豬腸中爛煮三時取出,去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日漸加之。(《易簡方論》補火丹)
3.治命火衰微,陽氣暴絕,及虛寒水腫,寒中等候九制硫黃、糯米粉等分,糊丸。每服三分,溫水下。(《醫級?雜癥類方》玉壺丹)
4.治不孕明凈硫黃一兩,用銅銚甘草湯煮一日,取出陰干,研如面。上以糊丸如梧桐子大,約二百粒。每遇婦人月經過后空心酒下二十五丸,次日下三十五丸,三日下四十丸,一百丸盡,交合則授胎矣,次月當不行經,如復行經者又如法服前藥一百丸,必有孕,自后可服清熱養血之劑則胎固,孕婦泰也。此方百發百中,不可以其簡易而略之。(《古今醫統》引《螽斯廣育》神效百子丸)
5.治陰毒面色青,四肢逆冷,心躁腹痛硫黃末,新汲水調下二錢,良久,或寒一起,或熱一起,更看緊慢,再服,汗出即差。(《本事方》還陽散)
6.治帶下硫黃五錢為末,烏梅肉三錢。搗丸如黃豆大。每五丸,空心酒下。(《種杏仙方》)
7.治咳逆服藥無效硫黃、乳香各等分。為末,用酒煎,急令患人嗅之。(《奇效良方》)
8.治久瀉不止,腹臟久冷不思食硫黃一兩,白礬二兩,燒令汁盡。上件藥都研細為末,以粳米飯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下十丸。(《圣惠方》硫黃丸)
9.治久患赤白痢硫黃半兩,密陀僧一分(燒通赤),白礬灰半兩,寒水石二兩(燒通赤)。上件藥都研為末,以面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冷水下五丸。(《圣惠方》抵圣丸)
10.治心腹一切痃癖冷氣,及年高風秘、冷秘或泄瀉等硫黃(明凈奸者,研令極細,用柳木槌子殺過)、半夏(湯浸七次,焙干,為細末)。上等分,以生姜自然汁同熬,入干蒸餅末攪和勻,入臼內杵數百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次空心溫酒或生姜湯下十五丸至二十丸,婦人醋湯下。(《局方》半硫丸)
11.治卒得疥瘡麻油摩硫黃涂之。(《肘后方》)
12.治一切干濕癬石硫黃半錢,風化石灰半兩,鉛丹二錢,膩粉一錢。同研如粉,用生油調。先以布揩破癬,涂之。未涂藥間,煎蔥白、甘草湯淋洗,如換時亦依此。(《圣濟總錄》)
13.治小兒口瘡,不能吮乳用生硫黃為末,新汲水調貼手心腳心,效即洗去。(《普濟方》硫黃散)
14.治鼻痛,流臭水氣,腦冷漏下硫黃、黃丹(炒)、白芷等分為末。少許吹鼻中,三五次即愈。(《普濟方》二黃散)
15.治齒(上匿下蟲)硫黃一分,白礬一兩。上件藥相和,銚子中熬令黃煙盡,研為末。每日未洗面,先撿少許揩齒,含著,洗面畢即漱口。(《圣惠方》)
16.治一切無名腫毒惡瘡舶上硫黃、輕粉、白礬各等分。上為細末,酥油調。臨臥涂,三次用。(《普濟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