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用藥——樟腦
來源:醫學教育網發布時間:2013-05-27
【別名】韶腦(《神效方》),潮腦(《品匯精要》),腦子(《本經逢原》),油腦、樹腦(《藥材資料匯編》)。原植物樟又名:烏樟(陶弘景),香樟(南方各省區通稱),小葉樟(湖南),傜人柴(廣西)。
【英文】Camphor【拉丁】Camphora【商品名】臺冰,樟腦【處方名】樟腦、潮腦、腦冰、樟丹、韶腦。
【性味】味辛,性熱,小毒。
【歸經】歸心、脾經。
【功效】通關竅,利滯氣,辟穢濁,殺蟲止癢,消腫止痛。
【考證】 出自《品匯精要》;《綱目》:“樟腦,出韶州、漳州,狀似龍腦,白色如雪,樟樹脂膏也。胡演《升煉方》云,煎樟腦法,用樟木新者切片,以井水浸三日三夜,入鍋煎之,柳木頻攪,待汁減半,柳上有白霜,即濾去滓,傾汁入瓦盆內,經宿自然結成塊也。他處雖有樟木,不解取腦。又煉樟腦法,用銅盆以陳壁土為粉糝之,卻糝樟腦一重,又糝壁土,如此四、五重,以薄荷安士上,再用一盆覆之,黃泥封固,于火上款款炙之,須以意度之,不可太過不及,勿令走氣,候冷取出,則腦皆升于上盆。如此升兩三次,可充片腦也。凡用,每一兩,以二碗合佐,濕紙糊口,文武火炙之,半時許取出,冷定用。又法:每一兩用黃連、薄荷六錢,白芷、細辛四錢,荊芥、密蒙花二錢,當歸、槐花一錢,以新土碗鋪杉木片于底,安藥在上,入水半盞,灑腦于上,再以一碗合住,糊口,安火煨之,待水干取開,其腦自升于上,以繃掃下,形似松脂,可入風熱眼藥。人亦多以亂片腦,不可不辨。”
【藥源】為樟科植物樟Cinnamomumcamphora(L.)Presl的根、干、枝、葉經蒸餾精制而成的顆粒狀物。
【形態】常綠大喬木,高可達30m.樹皮灰黃褐色,縱裂。枝、葉及木材均有樟腦氣味,枝無毛。葉互生;葉柄細,長2~3cm,無毛;葉片薄革質,卵形或卵狀橢圓形,長6~12cm,寬2.5~5.5cm,先端急尖,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全緣,有時邊緣呈微波狀,上面綠色,有光澤,下面灰綠色,微有白粉,兩面無毛,或下面幼時略被微柔毛,離基三出脈,側脈及支脈脈腋在葉下面有明顯腺窩,葉上面明顯隆起,窩內常被柔毛。圓錐花序腋生,長3.5~7cm,無毛,有時節上被白色或黃褐色微柔毛。花兩性,長約3mm,綠白色或黃綠色;花梗長1~2mm,無毛;花被筒倒錐形,長約1mm,花被裂片橢圓形,長約2mm,花被外面無毛,或被微柔毛,內面密被短柔毛;能育雄蕊9,長約2mm;花絲被短柔毛;退化雄蕊3,箭頭形,位于最內輪,長約1mm,柄被短柔毛;子房球形,直徑約1mm,無毛,花柱長約1mm.果實近球形或卵球形,直徑6~8mm,紫黑色;果托杯狀,長約5mm,先端平截,直徑達4mm.花期4~5月,果期8~11月。
生于山坡或溝谷,常栽培于低山平原。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云南,尤以臺灣為最多。
【產地】產于臺灣、貴州、廣西、福建、江西、四川等地。以臺灣產量最大,質量亦佳,稱為“臺冰”。
【采收】制法:一般在9~12月砍伐老樹,取其樹根、樹干、樹枝,鋸劈成碎片(樹葉亦可用),置蒸餾器中進行蒸餾,樟木中含有的樟腦及揮發油隨水蒸氣餾出,冷卻后,即得粗制樟腦。粗制樟腦再經升華精制,即得精制樟腦粉。將此樟腦粉入模型中壓榨,則成透明的樟腦塊。宜密閉瓷器中,放干燥處。本品以生長50年以上的老樹,產量最豐;幼嫩枝葉,含腦少,產量低。
【炮制】《綱目》載:“凡用,每一兩以二碗合住,濕紙糊口,文武火熁之,半時許取出,冷定用。”又法“每一兩用黃連、薄荷六錢,白芷、細辛四錢,荊芥、密蒙花二錢,當歸、槐花一錢。以新土碗鋪杉木片于底,安藥在上,入水半盞,灑腦于上,再以一碗合住,糊口,安火煨之。待水干取開,其腦自升于上。以翎掃下,形似松脂,可入風熱眼藥。”現行,取原藥材,攤于清潔的紙上,除去雜質,吸除殘留油脂及水分,研成細末。
貯密閉的容器內,置陰涼干燥處,避熱。
【商品情況】 臺冰:產于臺灣者。產量最大,品質亦佳。
樟腦:各地所產樟腦的統稱。以色白、純凈、透明、顆粒狀、無雜質、氣味濃者為佳。
【藥材特征】 樟腦為白色的結晶性粉末或為無色透明的硬塊,粗制品則略帶黃色,有光亮,在常溫中易揮發,火試能發生有煙的紅色火焰而燃燒。若加少氧乙醇、乙醚或氯仿則易研成白粉。具竄透性的特異芳香,味初辛辣而后清涼。
以潔白、透明、純凈者為佳。
飲片性狀:為小顆粒狀、結晶性粉末。白色或黃白色,有光澤。氣芳香,濃烈刺鼻,味辛辣而后有清涼感。在常溫下易揮發。易點燃,燃燒時能發出多量黑煙和有光的火焰。
【應用】主治熱病神昏,中惡猝倒,痧脹吐瀉腹痛,寒濕腳氣,疥瘡頑癬,禿瘡,凍瘡,臁瘡,水火燙傷,跌打傷痛,牙痛,風火赤眼。
【用量】0.06-0.15g
【禁忌】內服不宜過量,氣虛及孕婦禁服。皮膚過敏者慎用。
【附方】1.治痧穢腹痛,甚則昏厥精制樟腦10g,高粱酒50ml.浸1d,溶解后冷服,每次服1ml.(《現代實用中藥》)
2.治痧穢腹痛樟腦-分,凈沒藥二分,明乳香三分。研勻,茶調服三厘。(《本草正義》)
3.治腳氣腫痛樟腦三錢,草烏頭二錢。為極細末,醋糊丸,彈子大。每置一丸于足下踏之,下以微火烘之,衣被圍覆,汗出如涎,即效。(《本草匯言》)
4.治陰疽初起樟腦、雄黃摻貼。(《藥性集要》)醫學教育網搜集
5.治疥瘡有膿樟腦、硫黃、枯礬為末,麻油調勻,不可太稀,攤在新粗夏布上,包好,線扎緊,先將疥瘡針刺去膿,隨以藥包乘擦之。(《不知醫必要》樟腦散)
6.治一切瘙癢、蟲疥及一切頑癬有蟲者樟腦一兩,大楓子肉二兩(搗膏),大黃、硫黃、胡椒各五錢。三味俱微炒為細末,和入大楓子膏內,再入樟腦同搗勻,再入水銀五錢,再研勻,再搗三百下,為丸,彈子大,每臨臥時,被內以藥周身摸之,個過二、三次愈。
看了本文的網友還看了
育路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網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育路網發布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向育路網書面反饋,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育路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