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用藥——明礬
來源:醫學教育網發布時間:2013-05-27
【別名】石涅(《山海經》),礬石、羽涅(《本經》),羽澤(《吳普本草》),白礬(《雷公炮炙論》),涅石(《山海經》郭璞注),礬石(《本草經集注》),理石(《藥性論》),白君、明礬、雪礬、云母礬、生礬(《綱目》)。
【英文】Alunite
【拉丁】Alumen
【商品名】白礬、明礬、礬石。
【處方名】明礬、白礬、生礬、生明礬、枯礬、枯白礬、礬石。
【性味】味澀、酸,性寒,小毒。
【歸經】歸肺、脾、肝、大腸經。
【功效】祛痰燥濕,解毒殺蟲,止瀉止血。
【考證】 白礬始載于《本經》,原名“礬石”,列為上品。《吳普本草》載:“礬石生河西(今甘肅、青海兩省黃河以西)山谷,及隴西武都(今甘肅省武都一帶)、石門(今湖南省北部)。采無時。”陶弘景曰:“今出益州北部西川(今四川境地),從河西來,色青白,生者名馬齒礬。已煉成絕白,蜀人又以當消石,名白礬。”《本草圖經》曰:“礬石初生皆石也,采得碎之煎煉,乃成礬。”李時珍曰:“白礬,方士謂之白君,出晉地(今山西省)者上,青州(今屬山東省)、吳中(今江蘇省)者次之。潔白者為雪礬;光明者為明礬,亦名云母礬;文如束針、狀如粉撲者,為波斯白礬,并入藥為良。”根據以上歷代文獻記載,可以認為白礬即天然產之明礬石經加工提煉后的產物。
①《吳普本草》:“礬石,生河西或隴西,或武都石門。采無時。”②陶弘景:“今出益州北部西川,從河西來,色青白,生者名馬齒礬,已煉成絕白,蜀人又以當硝石,名白礬。其黃黑者名雞屎礬,不入藥。俗中合藥,皆先火熬令沸燥,以療齒痛,多即壞齒,是傷骨之證,而云堅骨齒,誠為疑也。”③《唐本草》:“礬石有五種,青礬、白礬、黃礬、黑礬、絳礬。然白礬多入藥用,青、黑二礬療疳及諸瘡,黃礬亦療瘡生肉,兼染皮用之,其絳礬本來綠色,新出窟未見風者,正如瑠璃,陶及今人謂之石膽,燒之赤色,故名絳礬矣。出瓜州。”④《本草圖經》:“今白礬(生)晉州、慈州無為軍。又有礬精、礬蝴蝶,皆煉白礬時,候其極沸,盤心有濺益者如物飛出,以鐵匕接之,作蟲形者,礬蝴蝶也。但成塊光瑩如水晶者,礬精也。此二種入藥,力緊于常礬也。又有一種柳絮礬,亦出礬處有之,煎煉而成,輕虛如綿絮,故以名之。今醫家用治痰壅及心肺煩熱,甚佳。劉禹錫《傳信方》治氣痢巴石丸,取白礬一大斤,以炭火凈地燒令汁盡,則其色如雪,謂之巴石。或云白礬中青黑者名巴石。
【藥源】為硫酸鹽類明礬族礦物明礬石Alunite經加工提煉而成的結晶。
【形態】晶體結構屬三方晶系。晶體呈細小的菱面體或板狀,通常為致密塊狀、細粒狀、土狀等。無色或白色,常夾帶淺黃及粉紅等色。條痕白色。玻璃狀光澤,解理平行面上有時微帶珍珠光澤,塊狀者光澤暗淡或微帶蠟狀光澤。斷口呈貝殼狀;塊體者呈多片狀、參差狀。硬度3.5~4.相對密度2.6~2.9.性脆。
常為堿性長石受低溫硫酸鹽溶液的作用變質而成,多產于火山巖中。有些多金屬礦石中也有產出。分布于甘肅、河北、安徽、福建、山西、湖北、浙江等地。
【產地】主產于浙江平陽,安徽無為,福建福鼎;山西、河北、湖北亦產。銷全國各地。
【采收】全年均可采挖,將采得的原礦物,打碎,加水溶解,過濾,濾液加熱蒸發濃縮,放冷后析出的結晶體即為本品。
【炮制】1.白礬《史載之方》:“微敲,研。”《靈苑方》:“搗白礬為末。”現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用時搗碎。生用以解毒祛痰為主。
2.枯礬《醫學入門·本草》:“細研,入瓦罐中,火煅半日,色白如輕粉者,名枯礬。”現行,取凈白礬小塊或粗粉,置鍋內,用武火加熱至熔化,繼續煅至膨脹松脆,完全干燥,停火,取出放涼,碾成細粉。煅后增強收斂、燥濕的作用。
貯干燥容器內,置干燥處,防塵。
【商品情況】
【藥材特征】 本品呈不規則結晶形塊狀。無色或白色。透明或半透明,玻璃樣光澤。表面略平滑或凹凸不平,具細密縱棱,并附有白色細粉。質硬而脆,易砸碎。氣微,味微甘而極澀。
以塊大、無色、透明、無雜質者為佳。
【藥材鑒別】 易溶于水或甘油,不溶于酒精。水溶液顯鋁鹽、鉀鹽與硫酸鹽的各種反應。以色白、透明、質硬而脆、無雜質為佳。
【應用】用于中風,癲癇,喉痹及痰飲喘嗽,白礬能祛痰開閉。治中風卒倒,痰壅神昏,可以配豬牙皂,加強祛痰開閉之功,使吐出痰涎而甦,如《圣濟總錄》稀涎散。癜癇痰多,突然昏仆,口吐涎沫者,配郁金以豁痰開竅,如《本事方》白金丸。若以皂角汁為丸,又治急喉風痹,痰塞氣塞,呼吸困難;或與僵蠶配用。治痰飲喘嗽,胸膈脹滿,白礬可配半夏、香附、生姜汁等燥濕化痰,理氣寬胸之品。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用于癰疽,疔毒,惡瘡等癥,白礬多外用,有解毒斂瘡之效,可配黃丹,加強解毒消瘡作用,如《衛生寶鑒》二仙散;癰疽潰后,腐肉不脫,或胬肉增生,用枯礬合樸硝研末撒之,以解毒祛腐,平胬生肌;若冷瘡成瘺,膿水不盡,則與活血散瘀的五靈脂等份為末制藥捻插入瘺管內,候使膿盡停藥。然白礬內服亦能解毒消腫,故疔瘡及諸惡毒初起,但未成膿者,《外科正宗》用本品與蔥白搗爛,用熱酒送服;或配黃蠟熔化為丸服,則未潰能消,已潰可愈。至于水火燙傷輕者,可用枯礬液濕敷創面。毒蟲螫傷,猶可用明礬、雄黃等分研末調涂。
用于口舌生瘡,鼻內熱瘡,暴發火眼,聤耳流膿等癥,亦取白礬解毒斂瘡之功。治口舌生瘡,枯礬配黃丹或朱砂為末外敷。治齒齦腫痛,用白礬與蜂房為散劑煎水含激。治鼻內熱氣生瘡有膿臭者,用枯礬配生地、苦參煎汁滴鼻,以清熱泄濁;鼻中息肉,不聞香臭,將枯礬粉與面脂和涂,或配硇砂共為細末,點息肉上腐蝕之。治暴發火眼,疼痛不止,可用雞蛋清調枯礬粉搽眼胞處,以清熱止痛,如《審視瑤函》拈痛散。治聤耳流膿,本品與胭脂為散吹入耳內,解毒斂瘡,如《本事方》紅綿散。
看了本文的網友還看了
育路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網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育路網發布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向育路網書面反饋,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育路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