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用藥——大風子
來源:醫學教育網發布時間:2013-05-27
【別名】大楓子(《品匯精要》),麻風子(《全國中草藥匯編》),驅蟲大風子(《臺灣藥用植物志》)。原植物海南大風子又名:米康茄、尾加木(廣西龍州)。
【英文】ChaulmoogratreeSeed
【拉丁】大風子SemenHydnocarpiAnthelminticae,海南大風子SemenHydnocarpiHainanensis
【商品名】大風子、大楓子、泰國大風子。
【處方名】大楓,大風子,風子炭,大風子油,大楓子,大楓子仁。
【性味】味辛,性熱,有毒。
【歸經】歸肝、脾經。
【功效】祛風燥濕,攻毒殺蟲。
【考證】 本品始載于元代朱丹溪《本草衍義補遺》,為進口藥材,以后諸家本草多有收載。《綱目》將其載入木部喬木類,謂:"今海南諸國皆有之。"并引用周達現真臘記:"大風子乃大樹之子,狀如椰子而圓。其中有核數十枚,大如雷丸子,中有仁白色,久則黃而油,不堪入藥。"據此形態、分布描述,與今之大風子相一致。
①《本草求原》:"大楓子,須用紋銀煎三日夜,去其浮油,以殺其毒,否則燥痰而傷血,多服必致失明。"②《南方主要有毒植物》:"大楓子及其油脂有毒,中毒癥狀:惡心、嘔吐、胸腹痛,嚴重的可出現溶血、腎炎、肝脂肪變性等。解救方法:洗胃、導瀉、服活性炭。對癥治療:胸腹痛可用鎮痛劑;如有溶血,可口服硫酸亞鐵及注射復方卡古地鐵,必要時輸血。"
【藥源】為大風子科植物大風子HydnocarpusanthelminticaPierre、海南大風子Hydnocarpushainanensis(Merr.)Sleum[TaraktogenoshainanensisMerr.]的成熟種子。
【形態】1.大風子
常綠喬木。樹干直立,枝伸長。葉革質互生;葉柄長0.6~3cm;內片長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10~30cm,寬3~7cm,先端鈍尖,基部鈍圓,全緣,兩面無毛;側脈8~10對,網脈明顯。花雜性或單性,1~數朵簇生,花徑約2cm,花柱長1~4cm;雄花萼片5,卵形;花瓣5,卵形,黃綠色,能育雄蕊5個,花絲短而肥厚,外輪雄蕊通常退化成鱗片狀,著生瓣基,中央有退化子房;雌花的退化雄蕊合生成紡錘狀體,子房卵形,被長硬毛,花柱粗短,被柔毛,柱頭5裂,常成冠狀反卷。漿果球形,直徑6~12cm,果皮堅硬。種子30~50顆,卵形,略呈多角體狀,外種皮角質,胚乳豐富。花期1~3月。
我國臺灣、海南及云南等地有栽培。原產東南亞地區及印度等國。
2.海南大風子
喬木,高6~9m.葉互生;葉柄長約1.5cm;葉紙質或薄革質,長橢圓形,長8~14cm,寬3~6cm,先端急短尖而鈍頭,基部楔形,全緣或具不規則的淺波狀鋸齒;側脈纖細,每邊7~8條。總狀花序腋生,長1~1.5cm,無毛;雄花:密集,萼片4,橢圓形,花瓣4,腎狀卵形,邊緣有緣毛,雄蕊12,花絲疏被短柔毛,花藥呈圓形,雌花:花被與雄花的相似而略大,退化雄蕊約15,子房卵狀橢圓形,密被黃色絨毛,1室,側膜胎座5個,胚珠多數,花柱缺,柱頭3裂。漿果球形,直徑4~7cm,密被褐色柔毛,果皮革質。內含種子約20顆,略呈三角狀卵形,長約1.5cm.花期4~9月,果期5~10月。
生于山地疏林的半陰處及石灰巖山地林中。分布于海南、廣西等地。
【產地】1.大風子 主產于越南、泰國,以及印度尼西亞、印度、柬埔寨等國。我國臺灣、云南南部以及海南島有少量出產,但尚未形成商品。2.海南大風子 產于海南、廣西。資源不少,目前尚少收購。
【采收】10~12月,當樹上部分果實的果皮裂開時,即可全部采收,攤放至果肉軟化,去皮,將種子洗凈,曬干。
【炮制】大風子:揀凈雜質,篩去灰土,用時搗碎,或除去種皮,取凈仁。
大風子霜:取大風子凈仁,碾如泥,或碾碎蒸透,用吸油紙多層包裹,壓榨,去盡油,研細過篩。
【商品情況】
【藥材特征】
(1)大風子種子略呈不規則卵圓形,或帶3~4面形,稍有鈍棱;長1~2.5cm,直徑1~2cm.表面灰棕色至黑棕色,較小一端有凹紋射出至種子1/3處,全體有細的縱紋。種皮堅硬,厚1.5~2mm,內表面淺黃色至黃棕色,與外表面凹紋末端相應處有一棕色圓形環紋。種仁外被紅棕色或黑棕色薄膜,較小一端略皺縮,并有一環紋,與種皮內表面圓形環紋相吻合。胚乳肥大,乳白色至淡黃色,富油質;子葉2枚,淺黃色或黃棕色,心臟形;下接圓柱形胚根。氣微,味淡,有油性。醫學教育網搜集
以個大、種仁飽滿、色白、油足者為佳。
(2)海南大風子種子略呈四面體,一面隆起,三面稍平坦;長1~2cm,寬0.5~1cm.表面灰黃白色至灰棕色,有多數隆起的縱脈紋,種臍位于種子的一端。種皮硬而脆,厚0.5mm,易碎。種仁不規則長卵形,外被暗紫褐色薄膜,具微細皺紋;胚乳黑棕色,子葉心臟形稍尖,色較淺。
【應用】
用于麻風,梅毒,惡瘡,疥癬。大風子味辛,性熱有毒,功能祛風燥濕,攻毒殺蟲,為治麻風病的專藥,外用為主,少作內服,并多入復方,以加強療效,減低毒性。治麻風、梅毒惡瘡,《嶺南衛生方》以本品燒存性,與麻油、輕粉研涂,并以其殼煎湯洗之。治大風眉目遍身穢爛,配燥濕、祛風、殺蟲之防風、苦參、蟬衣研末為丸內服,如《解圍元藪》大風丸;現每與苦參、蒼耳子、川芎、白花蛇等祛風燥濕藥配用,以增加療效。治疥瘡可與燥濕殺蟲止癢之輕粉、枯礬相通,如《癘瘍機要》大風子膏;或與硫黃、輕粉、樟腦等配制散劑局部外用。用于癬瘡,可與硫黃、雄黃、枯礬同用,如《血證論》大風丹。治頑癬,《外科正宗》以本品配斑蝥、土槿皮、輕粉等浸酒或煎汁外涂。
用于灑皶鼻,麻疹,皮炎,手足皸裂,亦取其祛風燥濕,殺蟲止癢之效。大風子配木鱉子、輕粉、硫黃同研末,于晚間冷開水調涂,可治酒皶鼻。治手足皸裂,《壽域神方》單用本品搗敷局部。治急性蕁麻疹,可合大蒜搗爛,煎水涂搽。治神經性皮炎,以本品配白鮮皮、五倍子、松香、鶴虱草、苦參等殺蟲、祛風、止癢之品研末煙熏患處。
【用量】0.30-1.00g
【禁忌】本品性毒烈,一般只作外用,內服宜慎。必須作內服劑用時,當稀釋于復方中用,并不得過量或持續服用。外用也不得過量或久用。陰虛血熱、胃腸炎癥、目癥患者均忌服。本品中毒時可出現頭暈、頭痛、胸腹痛、惡心、嘔吐、四肢乏力、全身發熱感,嚴重時可出現溶血、蛋白尿及管型、肝脂肪變性等癥狀。
看了本文的網友還看了
育路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網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育路網發布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向育路網書面反饋,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育路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