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或茯神

來源:醫學教育網發布時間:2013-05-27

   茯苓又名云苓,味甘,性平,人心、肺、脾、胃、腎經,本品甘淡而平,甘則能補,淡則能滲,既能扶正,又能祛邪,功專益心脾、利水濕,且補而不峻,利而不猛,故為健脾滲濕之要藥。用于治療脾虛運化失常,水濕內蘊,癥見食少脘悶,便溏泄瀉,或痰飲停滯,咳逆胸悶,或小便不利、水腫等癥;還能寧心安神,用于治療心悸、失眠等癥。

  茯神為茯苓菌的菌核抱松根而生的部分。味甘、淡,性平,人心、脾經。因本品抱木心而生,故人心者居多,功專導心經之痰濕,以開心益智、安魂養神,用于治療心虛驚悸、失眠、健忘、驚癇、小便不利等。

  茯苓甘平,色白入肺,其氣先升(清肺化源)后降(下降利水),功專益脾寧心、利竅除濕;茯神甘平,抱木心而生,善走心經而寧心安神。茯苓以通心氣于腎、使熱從小便出為主,茯神以導心經之痰濕而安魂寧神為要。

  在臨床應用歸脾湯時,二藥可隨癥選擇應用,對于癥見食少脘悶,便溏泄瀉,或痰飲停滯,咳逆胸悶,或小便不利、水腫等癥者,可選擇應用茯苓;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對于以驚悸、失眠、健忘、驚癇為患者,可選擇應用茯神。后世應用本方多以茯神易茯苓,可能是從單味藥物上考慮本方主治癥中有失眠多夢,用茯神則更為對癥。嚴用和歸脾湯方所用為茯神,薛立齋歸脾湯原方所用為白茯苓,現代方劑學中所用為茯神。

  臨床應用治療神經衰弱時,表現為心氣不足、浮越于外而不能下交于腎者,可配伍二藥應用,二藥伍用機理是以茯苓上通心氣,而后下交于腎,令其水火相濟也。茯神始見于《名醫別錄》,后世醫家治心病必用茯神,金代醫家張潔古云:“風眩心虛非茯神不能除。”故二者相須為用,寧心安神之力亦增。

糾錯

我要收藏】 【進入社區

育路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網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育路網發布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向育路網書面反饋,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育路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在线亚洲人成电影 | 日韩精品免费一区在线观看 | 新国产福精品利视频免费 |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不 | 原创AV巨作无遮挡国产 | 日本特黄特黄刺激免费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