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基金密謀絞殺 倫敦銅砸暈中國期貨炒家
來源:發布時間:2009-01-13
中國期貨炒家在國際基金的打擊下傷痕累累,然而與實體經濟受到的傷害相比,炒家們的損失只是九牛一毛
10月13日,倫敦金屬交易所(LME)期銅價格在剛剛創下16年以來新高的兩天之后,受到一些無法證實的利空消息影響,出現了單日逆轉走勢,當天的最大跌幅達到11%,不但創下倫敦期銅有史以來的紀錄,在商品期貨交易中也十分罕見。倫敦銅的暴跌將作為“影子市場”的上海期貨交易所所有金屬期貨合約帶到了跌停板上。受此事件影響,一些征戰LME的中國期銅反套利炒家遭受重創。
倫敦銅的國內炒家向《證券市場周刊》道出其中原委:在銅品種上長期運作的國際基金有計劃地展開了對國內反套利資金的“絞殺”。在倫敦銅慘敗的背后,中國期貨炒家屢戰屢敗的悲劇命運,以及國內原材料進口商永遠高位進口的宿命結局被暴露出來。
不堪回首10.13“2004年10月13日的夜晚可以寫進期貨史。”提起這次暴跌,神華期貨研發部主管魯少晗至今心有余悸,聲音中也有一些疲憊。當天,倫敦銅3月合約以3085美元/噸開盤,并發力拉升,很快沖過了3100美元的阻力位,但卻未能突破10月11日創下的3177美元歷史高點。之后,隨著空單的不斷涌出,便出現了幾十年未見的暴跌場面。“作為倫敦銅的操盤手,我在場子里面目睹了倫敦銅崩盤的全過程。”魯少晗說道。而國內期銅的大炒家們也經歷了一場生死洗禮。
金牛期貨分析師畢勝把這次暴跌看做國際基金與國內反套利資金長期以來在期銅市場博弈較量的一次“大決戰”。畢勝認為,在宏觀調控的背景下,國內機構對銅價的中期趨勢發生誤判,堅定地拋空期銅,使得滬銅走勢沉重;但國際基金從供需失衡的角度出發,認定銅價仍有上升潛力,于是大舉買進,造成倫敦銅一路上漲的強勁走勢。觀點上的差異使得滬銅價格相比倫敦銅明顯偏低,兩者最大差距竟達10%,這給國內炒家提供了“賣倫敦、買上海”的反套利交易機會。這樣,無論倫敦銅和滬銅價格如何變化,只要兩者價格差距縮小,炒家就可以通過兩邊同時平倉來獲利。于是,中國炒家便成了倫敦銅市場上與國際基金反向操作的最大空頭,被國際基金視為當然對手。
據魯少晗透露,國內的反套利資金在LME年會期間,將在倫敦銅合約上的反套利空單進行了平倉,了結的數量大約有15萬噸。國內炒家的如意算盤是:通過將空單了結來推高倫敦期銅價格,作為影子價格的滬銅必然跟著上漲,這時便可以將滬銅上的多單平倉獲利,同時在更高價位上做空倫敦銅,重新調整兩個市場的頭寸。畢竟,在國內炒家看來,3000美元以上的價位,越往上走,做空期銅的風險越小。
而國際基金對這套手法洞若觀火,當然不會讓國內炒家這么舒服。何況,作為主要空頭的國內炒家一旦平倉離場,國際基金頓時失去了做多的對手盤,于是迅速向下打壓,加上國內資金回補空單和生產商、貿易商這些套期保值空頭的順勢操作,三股力量合而為一,造成了此次大暴跌。
幾天之后,一些國內期貨大戶破產的消息開始流傳,例如有一家公司本來在期銅上邊操作得很成功,已經將3000萬元的資金做到了2億多,但10月13日崩盤一下子就把這家公司打爆了倉,總負債高達20多億,老板也逃跑了。
而魯少晗憑借敏捷的反應在這場暴跌中得以幸免,“10月14日我們果斷進場,同時作空倫敦與上海。”隨著期價持續下跌,魯少晗不但在國內炒家的大敗局中逃過一劫,甚至獲利300%。“我們掌握了準確消息,此次倫敦銅的崩盤并非如外界傳言,是國際大基金在獲利了結。其實國外基金的持倉并未大幅減少,他們還沒有出局。所以我們很快就要調整戰略,反手做多。”魯少晗說話的時候很有信心。
誰是暴跌的罪魁禍首?
“本次倫敦銅的崩盤可能是國際大炒家在賭人民幣升值。”國內的一些期貨界人士把國際炒家豪賭人民幣升值看做暴跌行情的導火索,而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人民幣升值預期造成了心理恐慌。有分析師認為,期銅在3000美元以上價位很難長時間維持,這時只要有風吹草動就會出現恐慌性拋盤。
而北京大學教授宋國青認為,倫敦銅的崩盤與熱炒人民幣升值沒有多大關系。“其實國內炒家一直與國外炒家對著干的,他們一直是博弈的雙方。”宋國青認為,國際上的大基金尋機擠壓國內炒家是常事,只是這一次打擊面大了一些。
魯少晗表示,“人民幣升值導致暴跌”的說法是陰謀論:“從公布的持倉可以看到,在銅價下跌的同時,并沒有看到實質性的多方止損,也沒見到規模性的拋空,反過來,在501合約上的資金介入積極,現在國外的基金還增持了1200手多單。”“如果跟人民幣升值有關,那么其他和銅相關的市場,如匯率、指數、貴金屬市場為何沒有太大反應?”事實上,征戰LME的國內資金歷次受挫與金屬供需基本面并無太大關系,而多是國際基金一手導演。
投機巨鱷在LME銅品種上對峙豪賭的歷史由來已久,住友事件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在日本經濟高速增長的上個世紀80年代,日本對銅等基本金屬的需求殷切,是當時最大的銅消費國和進口國。從事銅貿易的住友商社在LME期銅交易上也有很大影響力,其首席交易員濱中泰男控制著全球銅交易量的5%之多,被圈內稱為“百分之五先生”。
90年代中期日本經濟逐漸走向衰退,對基本金屬的需求明顯放緩,而此時濱中泰男手中卻持有大量多頭頭寸,欲罷不能。于是他利用手中倉單拉高現貨價格,從而帶動期價,對空頭形成擠壓,希望逼迫空頭止損離場來達到令自己全身而退的目的。索羅斯在深刻洞察了供需的基本面之后,聯合了一家歐洲的大型基金及加拿大的礦業大王猛烈拋空,與住友集團展開了一場多空大戰。自1996年5月31日起,短短34個交易日LME銅的價格由2712美元跌到1740美元,住友商社被打得體無完膚,巨虧26億美元,受該事件影響倒閉的公司不計其數。
目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頭號銅消費國,占全球貿易份額的1/5,并且還在逐步擴大。但與貿易地位不相稱的,是中國在金融市場上沒有價格影響力,這一方面表現在中國金融機構力量的弱小,另一方面,國際大型基金所掌握的信息遠遠比國內機構多,他們對中國需求狀況的分析也很深入。這樣,資金、信息、研究的優勢都掌握在國際基金手中,國內機構在LME市場上成了任人宰割的悲劇性角色。2003年11月中國炒家的正套利(買倫敦、賣上海)在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最終以失敗告終,這次反套利再次鎩羽而歸。
“這是中國期貨的悲劇。”畢勝感嘆著歷史的不斷重演。“國際銅價的大趨勢是由基金等主流投資機構來主導的,中國銅市更多表現的是一個影子市場。”畢勝認為,國內資金在LME必然成為國際基金的對手,但技不如人,只得一次次吞下苦果。
“這次實際上就是國際基金對國內反套利盤的清理。長期看他們做多是因為中國的庫存只有3萬多噸,如果扣除2萬多噸顯性庫存被銀行質押,上海期貨交易所實際上只有1.9萬多噸現銅可以進行交割。”魯少晗認為,中國2/3的銅靠進口來補充,現在國內現貨緊張的情況下,進口已經再所難免了。
對實體經濟傷害更大中國期貨炒家在國際基金的打擊下傷痕累累,然而與實體經濟受到的傷害相比,炒家們的損失只是九牛一毛。
正是由于中國金融機構在國際市場上對大宗商品價格沒有影響力,因此,無法按照本國的需要來合理安排進口,總是高買低賣。“趁國際銅價處于低位時進口,是很正常的事情,但現在這種價格下的進口卻完全是不合乎情理的倒行逆施。”畢勝說,“還不僅僅是銅,別的品種也一樣老是在國際價格高位的時候進口。年初許多大豆交易商就買了個歷史天價,后來不堪承受巨大虧損,一些進口商干脆耍賴拒不履約。”畢勝覺得這樣的進口實在有些荒唐,明明被國外機構耍了,醒悟過來之后卻沒有什么辦法,不過是嚷嚷幾聲而已。
當然,很多進口企業都是壟斷行業的國有企業,高價進口到國內,反正只有他一家賣,價格自然就由他定,可以買高賣更高,看上去好像沒有什么損失,但下游企業和消費者可就倒霉了。對整體經濟的傷害也不可小視,例如原油價格暴漲就對物價形成了很大壓力。
也有人認為,中國在高位進口與企業變相從銀行融資有關。在政府啟動宏觀調控以遏制經濟過熱后,一些企業由于不能從銀行取得現金貸款,很多銀行要求進口企業提高信用證的保證金,一旦提交信用證換來貨物的物權憑證后,進口商將轉手向原供貨商回售這些銅,或以低價向國內終端用戶進行出售,從而融得資金。
更有一種極端的說法,國內很多進口企業以套期保值為名建立老鼠倉與國際炒家對著干,如果方向做對,就在期貨市場上兌現贏利;一旦虧損,就以進口的名義將現貨接過來。外邊的人只知道進口價格高而不知道炒期貨虧損的真相。
“其實國家可以用計劃的調控手段控制企業的進口。”畢勝表示,在中國所處的經濟地位以及金融發展狀況還不能左右國際商品價格的背景下,中國企業如何避免歷史悲劇重復產生已經迫在眉睫。“中國企業也可以聯合起來與供應商進行講價。”畢勝認為,現在中國的原材料進口,完全可以學習銅原料聯合采購談判組的做法。去年11月,占中國銅產量70%以上的國內最大7家銅生產商在上海成立中國銅原料聯合采購談判組,與當時在南京港囤貨兩噸的瑞士供貨商展開談判,最終得到的加工/精煉費達每噸50美元,較6月初高出40%。
據預測,2004年中國銅進口量將達150萬噸,另外大豆進口量達到1500萬噸以上,石油的進口也達到1億噸以上,畢勝認為:“銅的進口商還需要不斷學會自我保護,另外中國的大豆、石油等都可以學習銅的做法,進行聯合談判,這樣就可以有效避免沒有定價權下吃啞巴虧的局面。”
10月13日,倫敦金屬交易所(LME)期銅價格在剛剛創下16年以來新高的兩天之后,受到一些無法證實的利空消息影響,出現了單日逆轉走勢,當天的最大跌幅達到11%,不但創下倫敦期銅有史以來的紀錄,在商品期貨交易中也十分罕見。倫敦銅的暴跌將作為“影子市場”的上海期貨交易所所有金屬期貨合約帶到了跌停板上。受此事件影響,一些征戰LME的中國期銅反套利炒家遭受重創。
倫敦銅的國內炒家向《證券市場周刊》道出其中原委:在銅品種上長期運作的國際基金有計劃地展開了對國內反套利資金的“絞殺”。在倫敦銅慘敗的背后,中國期貨炒家屢戰屢敗的悲劇命運,以及國內原材料進口商永遠高位進口的宿命結局被暴露出來。
不堪回首10.13“2004年10月13日的夜晚可以寫進期貨史。”提起這次暴跌,神華期貨研發部主管魯少晗至今心有余悸,聲音中也有一些疲憊。當天,倫敦銅3月合約以3085美元/噸開盤,并發力拉升,很快沖過了3100美元的阻力位,但卻未能突破10月11日創下的3177美元歷史高點。之后,隨著空單的不斷涌出,便出現了幾十年未見的暴跌場面。“作為倫敦銅的操盤手,我在場子里面目睹了倫敦銅崩盤的全過程。”魯少晗說道。而國內期銅的大炒家們也經歷了一場生死洗禮。
金牛期貨分析師畢勝把這次暴跌看做國際基金與國內反套利資金長期以來在期銅市場博弈較量的一次“大決戰”。畢勝認為,在宏觀調控的背景下,國內機構對銅價的中期趨勢發生誤判,堅定地拋空期銅,使得滬銅走勢沉重;但國際基金從供需失衡的角度出發,認定銅價仍有上升潛力,于是大舉買進,造成倫敦銅一路上漲的強勁走勢。觀點上的差異使得滬銅價格相比倫敦銅明顯偏低,兩者最大差距竟達10%,這給國內炒家提供了“賣倫敦、買上海”的反套利交易機會。這樣,無論倫敦銅和滬銅價格如何變化,只要兩者價格差距縮小,炒家就可以通過兩邊同時平倉來獲利。于是,中國炒家便成了倫敦銅市場上與國際基金反向操作的最大空頭,被國際基金視為當然對手。
據魯少晗透露,國內的反套利資金在LME年會期間,將在倫敦銅合約上的反套利空單進行了平倉,了結的數量大約有15萬噸。國內炒家的如意算盤是:通過將空單了結來推高倫敦期銅價格,作為影子價格的滬銅必然跟著上漲,這時便可以將滬銅上的多單平倉獲利,同時在更高價位上做空倫敦銅,重新調整兩個市場的頭寸。畢竟,在國內炒家看來,3000美元以上的價位,越往上走,做空期銅的風險越小。
而國際基金對這套手法洞若觀火,當然不會讓國內炒家這么舒服。何況,作為主要空頭的國內炒家一旦平倉離場,國際基金頓時失去了做多的對手盤,于是迅速向下打壓,加上國內資金回補空單和生產商、貿易商這些套期保值空頭的順勢操作,三股力量合而為一,造成了此次大暴跌。
幾天之后,一些國內期貨大戶破產的消息開始流傳,例如有一家公司本來在期銅上邊操作得很成功,已經將3000萬元的資金做到了2億多,但10月13日崩盤一下子就把這家公司打爆了倉,總負債高達20多億,老板也逃跑了。
而魯少晗憑借敏捷的反應在這場暴跌中得以幸免,“10月14日我們果斷進場,同時作空倫敦與上海。”隨著期價持續下跌,魯少晗不但在國內炒家的大敗局中逃過一劫,甚至獲利300%。“我們掌握了準確消息,此次倫敦銅的崩盤并非如外界傳言,是國際大基金在獲利了結。其實國外基金的持倉并未大幅減少,他們還沒有出局。所以我們很快就要調整戰略,反手做多。”魯少晗說話的時候很有信心。
誰是暴跌的罪魁禍首?
“本次倫敦銅的崩盤可能是國際大炒家在賭人民幣升值。”國內的一些期貨界人士把國際炒家豪賭人民幣升值看做暴跌行情的導火索,而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人民幣升值預期造成了心理恐慌。有分析師認為,期銅在3000美元以上價位很難長時間維持,這時只要有風吹草動就會出現恐慌性拋盤。
而北京大學教授宋國青認為,倫敦銅的崩盤與熱炒人民幣升值沒有多大關系。“其實國內炒家一直與國外炒家對著干的,他們一直是博弈的雙方。”宋國青認為,國際上的大基金尋機擠壓國內炒家是常事,只是這一次打擊面大了一些。
魯少晗表示,“人民幣升值導致暴跌”的說法是陰謀論:“從公布的持倉可以看到,在銅價下跌的同時,并沒有看到實質性的多方止損,也沒見到規模性的拋空,反過來,在501合約上的資金介入積極,現在國外的基金還增持了1200手多單。”“如果跟人民幣升值有關,那么其他和銅相關的市場,如匯率、指數、貴金屬市場為何沒有太大反應?”事實上,征戰LME的國內資金歷次受挫與金屬供需基本面并無太大關系,而多是國際基金一手導演。
投機巨鱷在LME銅品種上對峙豪賭的歷史由來已久,住友事件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在日本經濟高速增長的上個世紀80年代,日本對銅等基本金屬的需求殷切,是當時最大的銅消費國和進口國。從事銅貿易的住友商社在LME期銅交易上也有很大影響力,其首席交易員濱中泰男控制著全球銅交易量的5%之多,被圈內稱為“百分之五先生”。
90年代中期日本經濟逐漸走向衰退,對基本金屬的需求明顯放緩,而此時濱中泰男手中卻持有大量多頭頭寸,欲罷不能。于是他利用手中倉單拉高現貨價格,從而帶動期價,對空頭形成擠壓,希望逼迫空頭止損離場來達到令自己全身而退的目的。索羅斯在深刻洞察了供需的基本面之后,聯合了一家歐洲的大型基金及加拿大的礦業大王猛烈拋空,與住友集團展開了一場多空大戰。自1996年5月31日起,短短34個交易日LME銅的價格由2712美元跌到1740美元,住友商社被打得體無完膚,巨虧26億美元,受該事件影響倒閉的公司不計其數。
目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頭號銅消費國,占全球貿易份額的1/5,并且還在逐步擴大。但與貿易地位不相稱的,是中國在金融市場上沒有價格影響力,這一方面表現在中國金融機構力量的弱小,另一方面,國際大型基金所掌握的信息遠遠比國內機構多,他們對中國需求狀況的分析也很深入。這樣,資金、信息、研究的優勢都掌握在國際基金手中,國內機構在LME市場上成了任人宰割的悲劇性角色。2003年11月中國炒家的正套利(買倫敦、賣上海)在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最終以失敗告終,這次反套利再次鎩羽而歸。
“這是中國期貨的悲劇。”畢勝感嘆著歷史的不斷重演。“國際銅價的大趨勢是由基金等主流投資機構來主導的,中國銅市更多表現的是一個影子市場。”畢勝認為,國內資金在LME必然成為國際基金的對手,但技不如人,只得一次次吞下苦果。
“這次實際上就是國際基金對國內反套利盤的清理。長期看他們做多是因為中國的庫存只有3萬多噸,如果扣除2萬多噸顯性庫存被銀行質押,上海期貨交易所實際上只有1.9萬多噸現銅可以進行交割。”魯少晗認為,中國2/3的銅靠進口來補充,現在國內現貨緊張的情況下,進口已經再所難免了。
對實體經濟傷害更大中國期貨炒家在國際基金的打擊下傷痕累累,然而與實體經濟受到的傷害相比,炒家們的損失只是九牛一毛。
正是由于中國金融機構在國際市場上對大宗商品價格沒有影響力,因此,無法按照本國的需要來合理安排進口,總是高買低賣。“趁國際銅價處于低位時進口,是很正常的事情,但現在這種價格下的進口卻完全是不合乎情理的倒行逆施。”畢勝說,“還不僅僅是銅,別的品種也一樣老是在國際價格高位的時候進口。年初許多大豆交易商就買了個歷史天價,后來不堪承受巨大虧損,一些進口商干脆耍賴拒不履約。”畢勝覺得這樣的進口實在有些荒唐,明明被國外機構耍了,醒悟過來之后卻沒有什么辦法,不過是嚷嚷幾聲而已。
當然,很多進口企業都是壟斷行業的國有企業,高價進口到國內,反正只有他一家賣,價格自然就由他定,可以買高賣更高,看上去好像沒有什么損失,但下游企業和消費者可就倒霉了。對整體經濟的傷害也不可小視,例如原油價格暴漲就對物價形成了很大壓力。
也有人認為,中國在高位進口與企業變相從銀行融資有關。在政府啟動宏觀調控以遏制經濟過熱后,一些企業由于不能從銀行取得現金貸款,很多銀行要求進口企業提高信用證的保證金,一旦提交信用證換來貨物的物權憑證后,進口商將轉手向原供貨商回售這些銅,或以低價向國內終端用戶進行出售,從而融得資金。
更有一種極端的說法,國內很多進口企業以套期保值為名建立老鼠倉與國際炒家對著干,如果方向做對,就在期貨市場上兌現贏利;一旦虧損,就以進口的名義將現貨接過來。外邊的人只知道進口價格高而不知道炒期貨虧損的真相。
“其實國家可以用計劃的調控手段控制企業的進口。”畢勝表示,在中國所處的經濟地位以及金融發展狀況還不能左右國際商品價格的背景下,中國企業如何避免歷史悲劇重復產生已經迫在眉睫。“中國企業也可以聯合起來與供應商進行講價。”畢勝認為,現在中國的原材料進口,完全可以學習銅原料聯合采購談判組的做法。去年11月,占中國銅產量70%以上的國內最大7家銅生產商在上海成立中國銅原料聯合采購談判組,與當時在南京港囤貨兩噸的瑞士供貨商展開談判,最終得到的加工/精煉費達每噸50美元,較6月初高出40%。
據預測,2004年中國銅進口量將達150萬噸,另外大豆進口量達到1500萬噸以上,石油的進口也達到1億噸以上,畢勝認為:“銅的進口商還需要不斷學會自我保護,另外中國的大豆、石油等都可以學習銅的做法,進行聯合談判,這樣就可以有效避免沒有定價權下吃啞巴虧的局面。”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