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擇校
政策解讀
010-51268841
400-805-3685
上個月,我到一所國際學校IB班上了一堂小一語文閱讀公開課。45分鐘的課程,吸引了我在內的在場家長,我們甚至由此展開了一場長達兩個小時的教育討論,很有意思。到底是什么樣的課程呢?今天,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這段經歷,以及它所帶來的思考與啟發。
原來上課可以這么有趣
閱讀課使用的繪本教材是《菲菲生氣了》。
這是一個教會孩子控制和處理情緒的故事。故事里的主角菲菲,氣極的時候,覺得自己就像是座一觸即發的火山。
講到火山的時候,老師停了下來,問:“大家知道火山是什么樣子嗎?”
有孩子搖頭說不知道,有孩子用手比出“爆炸”的姿勢,但畢竟不是生活中的常見事物,沒法用語言形容出來。
“你們想看真實的火山嗎?”
這句話,讓所有孩子都興奮了起來。
接著,老師開始用投影播放一段火山爆發的視頻,視頻不僅再現了真實的火山爆發場景,還有旁白解釋“火山是怎么形成的以及火山爆發造成的危害”。
孩子們聚精會神,看得仔細、聽得認真。
生動形象的畫面和簡單易懂的講解,幫他們輕松抓住了火山的特點,待老師再次提示大家,用火山來描述情緒時,小朋友紛紛舉手,精彩的句子層出不窮!
有孩子講:“我爸爸發脾氣的時候,就像火山爆發,鼻子里仿佛會冒出煙來。”
有孩子講:“《皇帝的新衣》里,看到國王光溜溜地走出來,我們的歡樂,就像火山轟地一下大爆發啦!”
一個小男孩,一本正經地講:“這時候你就不要火山上澆油了吧,難道還嫌不夠亂嗎?”
坐在后排旁聽的我們忍俊不禁,能說出“火山上澆油”的小朋友,學習成語“火上澆油”,想必會容易很多吧。:)
當火山環節告一段落,一個“貼字卡”游戲再次吸引了我們。
繪本教材中,主角菲菲發泄情緒時,用到了很多動詞,“聽、看、哭、跑、爬、走......”。
老師讓孩子們將字卡貼在人物對應的部位,比如,菲菲是用耳朵去聽的,就把“聽”貼在耳朵處,用眼睛看的,就把“看”貼在眼睛處。
貼字卡只是游戲的第一步。
接下來,孩子還需要在臺上,用肢體語言表演出所貼動詞。比如千尋抽中了“跑”字,她就給大家表演了一段兔子跑。
表演完之后,還得回答一個問題:
“你會做點什么,讓自己從生氣變得高興呢?”
有小朋友講去兒童樂園狠狠地玩一天(玩樂派)、有的講要好好地大吃一頓(小吃貨沒錯了)、有的選擇跟好的朋友傾訴......
課程結束時,不論孩子還是家長,都意猶未盡。
孩子們七嘴八舌地問,怎么這么快就下課了。
家長則聚在一起,感嘆孩子在輕松活躍地課堂氛圍中,主動高效地Get了基礎知識。字詞、拼音、理解,一樣都沒少學,但孩子沒有半點厭學情緒,反而充滿了求知的熱情。
交流時,學校負責人告訴我們:
這種通過提問,將一個知識點延伸出去,激發孩子思考、探索的方法,叫“探究式教學”(Hands-on Inquiry Based Learning)。
最早是由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出的,他認為,科學的教育不僅要讓學生學習大量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學習思考的過程或方法。
它是更適合小學和學齡前孩子的項目式教學,又被稱為PYP(Primary Years Programme)。
▲平和雙語、赫德雙語、耀華國際教育、英澳新國際高中、融育學校、加拿大皇家藝術高中等知名國際學校,將入駐10月27日IEIC國際教育創新大會的陽光教室,現場進行真實的國際學校課堂演示,學生家長可以掃碼免費報名體驗名校課堂!
教出主動求知的孩子
大家可能覺得“探究式教學”這個詞比較生僻,其實,在教育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探究式教學”已成了熱詞。
教育部的解釋是:“簡單地說,就是從追求知識的簡單記憶,變為追求知識的關聯運用,從被動學習,變為主動求知。”
正好,去年我聽了一次傳統教學版的小學語文課,教材是人教版的課文:《爭吵》,也是一個和“情緒管理”有關的故事。
下面我就將兩種教學方式做個簡單對比,大家通過感受不同,能更準確地理解“探究式教學”好在哪里。
1 簡單記憶VS關聯運用
這是傳統教學中《爭吵》的教案課件:
同樣是描寫情緒的詞語:不安、后悔、傷心等。
老師的著力點不是借助技術工具,通過場景再現或其它方式,幫助孩子理解這些詞語的含義,具體在什么場景運用。而是將重點放在教會孩子學習課文中出現的關鍵詞,要求精準地記住這些關鍵詞在文中的位置。(能理解,考試的要求)
但問題來了。
孩子是記住了詞語,但他對詞語的理解不深,換個地兒就不知道怎么用。
知識僅以抽象文字的形式嵌套在孩子腦袋里,孩子不知道知識可以與什么做串聯,和真實的生活又有什么關系,導致的結果,往往就是“屠龍之技,學而無用”。
在“探究式教學”中,老師的著力點,不是讓孩子默寫幾十遍“火山”,或者把火山的概念解釋背下來。而是借助多媒體,引導孩子感同身受地去觀察畫面、拓展知識點、感受情緒、學習表達......從而建立起了多元、立體的認知模型。
有家長擔心,探究式教學會不會太發散,耽誤課程進度。
事實上,研究發現,探究式教學并不與課程背離,相反,能通過提高孩子對核心概念的理解加深記憶。記憶更深刻,學習效率反而會提升,對課程的進度還有幫助。
并且,探究式教學培養出來的孩子,不會成為復刻機,每個知識點在他的大腦里,都是活靈活現,隨時可調用的。
當他想到“火山”,不再是一個抽象的詞,而是火紅巖漿流動的樣子、爆發時巖漿猛烈沖出地面的壯觀,寫作文時,完全可以輕松靈活地運用。
他還知道火山是地下深處高溫巖漿及其有關的氣體、碎屑從地殼中噴出而形成,知道夏威夷群島就是火山噴發形成......無論是科學思維還是見識,都更勝一籌。
時代在發生變化,未來數據庫的活兒很可能由機器人代替,人的能力更像搜索引擎,體現在串聯、運用上。從這點看,探究式教學更接近智能化時代對孩子的需求。
國外教育界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我們熟悉的Google早在2017年的開發者大會上,就發布了一個新教育產品:Google Expedition增強現實版。
它是專門面向中小學學科學習的工具,主要目的就是把教科書里的難懂的文字和公式,借助VR技術呈現出來。透過手機,小朋友就可以看到三維模型出現在教室里!
2 被動學習VS主動求知
我們再來看看傳統教學中《爭吵》的課后作業:
這份作業,和我們小時候做過的作業,并沒有太大差別,依然是通過大量重復練習來完成知識的傳遞。
我無意否定練習的重要性,在基礎知識的學習中,練習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只想借探究式教學的作業,拋磚引玉,引出一個啟發的角度:
除了被動式地反復練習,是否還存在其它方式,可以調動孩子主動學習、主動求知的熱情?
在探究式教學的課程結束后,老師布置了這樣的作業:
a、你可以借助互聯網上的教學視頻,做一個模擬火山爆發的小實驗。(科學)
b、你可以在延伸閱讀后,列出一個如何從“生氣變得高興”的方法清單。(思考)
c、歷史上,周瑜真的是被諸葛亮氣死的嗎?你可以請爸爸媽媽幫忙,搜集資料,做個論證。(探索)
d、組織開展“烏云下有晴空”的主題小活動。參與者可以是你的好朋友,也可以是家庭成員。用圖或文字形成一個活動報告。(實踐)
▲平和雙語、赫德雙語、耀華國際教育、英澳新國際高中、融育學校、加拿大皇家藝術高中等知名國際學校,將入駐10月27日IEIC國際教育創新大會的陽光教室,現場進行真實的國際學校課堂演示,學生家長可以掃碼免費報名體驗名校課堂!
對比一下,我們不難發現,“探究式教學”的方式更能調動孩子的主動性和求知欲。
用《哈佛教育評論》(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的話說,這是因為“探究式教學”幫助孩子看到了學習的內在回報。
很多孩子學習都是為了“應付考試和獲得老師家長的認可”,因此,他們發現不了學習的內在好處。
只有當他們產生了好奇心,有了探尋的欲望,開始享受學習過程本身,才能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所在。
也是更符合新教改提到的:
真正對學生負責的教育,是強調學習的愿望、興趣和方法,而不是單純記住一些知識。
所以我很認同交流中,學校負責人說的一段話:
探究式教學的成功,并不是因為它是多么神奇的一套方法,而是它重構了教育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老師不再是知識的灌輸者,而是引導者和支持者,學生不再是被動學習者,而是主動的求知者!
不能錯過的教育方式
這時,或許會有家長問:“我也知道什么樣的教學方式更好,但學校教育很難改變,孩子如果沒有就讀國際學校或是知名的私校,是不是就沒有辦法了呢?如果不能改變,就算知道探究式教育有多好,對絕大多數普通家庭來說,又有什么現實意義呢?”
其實,隨著國家新一輪課改的推行,會有越來越多的公立學校也開始嘗試和采用探究式教學。
而且,課程交流結束后,我有一個很深的體會:
探究式教學并非國際學校和知名私校的專利,相反,它非常適合在家庭教育中運用。
首先,我們不難看出,不論是強調知識的串聯運用,還是引導孩子主動探索學習,探究式教育的目的就是幫助孩子成為一個具有整合運用能力的終生學習者。
這和我們家庭教育的目標是一致的。
其次,受限于師資力量和教學進度的要求,即便是收費不菲的國際學校和私校,也不能保證探究式教學的全面覆蓋。
比如,公開課結束后,我就咨詢了國際學校主管教務的副校長,是不是每節課,不止語文,還有數學、英語等,都會使用探究式教學?
校長的回復是:
探究式教學中,老師是腳手架的搭建者,往往是幾個教務組的老師一起備課,才能滿足課程設計的需求。
授課時間也比一般教學長很多,一般教學一節課就拉完的知識量,探究式教學需要花三四節課,有時還要帶孩子外出實踐,形成實踐報告,花費的時間會更長。基于教學進度的要求,也做不到每節課都運用......
但在家庭教育中,就不存在這些障礙。
作為家長,我們面對的不是學科教育,更多是生活中遇到的知識點,只要理解了探究式教學的精髓,具備了這個意識,完全可以做到隨時隨地的覆蓋!
接下來,我就舉兩個家庭教育中的例子,供大家參考。
一個是我自己的例子。
帶千尋去動物園玩,我觀察到一個現象,大多數爸爸媽媽是著急的,急著帶孩子逛完整個園區。
常常看到,一個小孩趴在護欄上,盯著狒狒紅色的屁股發呆,他或許正在琢磨,狒狒的屁股為什么是紅色的,還有沒有什么動物屁股是紅色的,但這時候,他的媽媽在不遠處喊:“寶貝,快來看,孔雀開屏了!”
我能理解媽媽急切想讓孩子看孔雀的心,我們總是擔心孩子錯過每一個知識點。
就像學習中的強度追求一樣,我們希望聽到孩子講:今天媽媽帶我去動物園,我看到了強壯的大象、美麗的孔雀、可愛的小猴子......
但探究式教學,恰恰是要放下對表面效率的追求,時不時停下來,就一個知識點做延伸,激發孩子多思考,強調的是“Slow is fast”。
▲平和雙語、赫德雙語、耀華國際教育、英澳新國際高中、融育學校、加拿大皇家藝術高中等知名國際學校,將入駐10月27日IEIC國際教育創新大會的陽光教室,現場進行真實的國際學校課堂演示,學生家長可以掃碼免費報名體驗名校課堂!
所以,千尋每在一處停留,我都會安靜待在她旁邊,絕不催促,耐心等她觀察,直到她冒出問題來。
“為什么這只狒狒的屁股是藍色的?”
真的很有意思,所有狒狒屁股是紅色的,偏偏就有一只是藍紫色的。
我們當即拿手機搜索,原來,它是被稱為鬼狒狒的山魈,屁股上的顏色主要偏向于藍紫色和紅色兩種顏色。
大部分狒狒屁股都是紅色的,這個是一種血管的分布,毛細血管在屁股上面,所以它的顏色透過皮膚呈現出一種紅色。
山魈是毛細血管非常多,所以呈現一種偏藍色的藍紫色。
然后,我們又延伸到了動物界里顏色的意義,比如山魈種群很大,同伴之間經常在茂密的森林里活動,顏色鮮艷才有助于被其它同伴發現,而且,雄性山魈,顏色越豐富越鮮艷,雌性山魈就越喜歡,類似的用色彩吸引異性的動物還有......
這一天的動物園之行,千尋收獲頗豐。
她的收獲不在于看到了多少動物,而是她對山魈,甚至色彩對動物的意義產生了濃厚興趣。回家后,在她的主動要求下,我們一起搜索資料,漲了不少知識,做了一個小報告。
另一個案例來自曾任百度副總裁,鳳凰衛視主持人的梁冬先生。
梁先生在《冬吳同學會》第47期節目中,講到了一個典型的探究式教學在家庭教育中的運用。
在城市的商場里,有很多像“名創優品”這種賣精品小物的店,裝潢簡約,賣都是小商品,所以價格不貴。
一天,梁先生帶兒子去逛店,花了一百多元,買了些有趣的小東西。
逛完出來,梁先生就問兒子:
你對這次購物,有什么感受呢?
讓梁先生驚訝地是,這個小學三年級的孩子,認真思考了一番,講出了三個洞察:
1、這家店感覺很貴,但其實東西很便宜。(梁先生延伸:說明它具備了一個價值,讓你獲得了超乎期望的價值感。)
2、這家店每個商品都只有一到兩種類型。我去別的地方買橡皮擦選得很累,這里就不用選了,反正都只有兩種。(梁先生延伸:嗯,它幫客人解決了選擇困難。)
3、我發現這家店里,不管賣東西還是買東西的人,都在笑。(梁先生延伸:說明購買體驗很好啊。)
你們看,孩子其實是有很強觀察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只要家長稍加引導,在某個點上做做停留、延伸,哪怕一個簡單的問題,都能喚起一段思考學習之旅。
從這兩個例子中,大家是不是也感受到了,“探究式教學”其實沒有想象中那么復雜,只要我們多一些耐心,給一些冗余,愿意陪孩子在一個知識點上做延伸、做拓展,就能達到效果。
不論是帶孩子去公園、動物園溜達,還是逛街散步、讀繪本,隨時隨地,都可以借一個主題開始做引導,哪怕是平時的閑聊,也可以就一個問題展開更多。
最重要的,不是引導的創意,而是與孩子同行的耐心。(很多時候你會發現,你只是提出了一個open的問題,孩子卻回報了十分精彩的創意。)
久而久之,孩子學會了這種思考方式,即便是面對學科學習,也會自然而然地愿意多琢磨一些、多探索一些。
還想多說一句的是,學齡前孩子的家長,一定不要錯過這樣的補充教育。
因為,隨著孩子進入小學,學科學習的壓力變大,留給家庭教育的時間會越來越少,我們可施展的空間也會無奈地變小,所以學齡前是個好機會,錯過了會很遺憾。
當然,孩子進入小學后,如果學校教育中還暫時缺乏這樣的教學模式,我們也可以在家庭中做補充。
比如,我自己就想過,千尋今年進入小學,在學校的規范作業之外,我還會引導她做一些思考、拓展類的練習,幫助她提升整合、運用能力,把系統的知識框架搭起來!
最后我想說,這只是一次公開課的體會,分享這個是希望和大家一起探討,這些看上去很厲害很難進的學校到底有什么優勢。
在給千尋選學校的過程中,我也希望她獲得更好的教育資源。
但我更愿意透過現象看本質,去發現這些被追捧的學校背后,到底有什么不一樣。這個不一樣,又是不是我們可以在家庭教育中做補充的。
前決策資源集團董事長,得到APP特邀專家老喻曾提出一個問題:如果一個家庭希望最大化地提升孩子的教育績效,好的著眼點是什么?
新晉地球人首富貝佐斯,在普林斯頓大學的演講中,給出了這個問題的答案:選擇比天賦更重要。
孩子有兩種類型,一種是被激發出主動學習能力,具有探索精神,對知識是渴求狀態的。
另一種是被動接受知識,腦袋里儲存了很多知識點,卻難以串聯運用的。
前者是知識的掌控者,后者是知識的接收者。
我們期望孩子將來成為什么類型的人,就必然會在教育中做出什么樣的選擇。即使不能在學校教育中實現,也一定會在家庭教育中,朝著愿景,邁出一小步!
讓我們的孩子,從知識的接受者和應試者變成內心充盈的求知者;
讓我們的家長,從焦慮的追隨者變成和孩子主動學習的同行者。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經授權后方可發布,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聯系郵箱:2498144268@qq.com
答家長您好,國際學校面試是評估學生綜合能力的關鍵環節,不同學校類型(外籍人員子女學校、民辦國際高中、公立學校國際部)的考察...
答alevel大考都考什么?A-Level課程涵蓋70余門學科,包括理科(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文科(經濟、歷史、地理...
答家長您好,北京國際學校是否需要北京戶口,主要取決于學校的類型和招生政策。北京國際學校分為純外籍子女國際學校、民辦國際學校...
答國際學校日常考試都有什么?單元測試與章節測驗、項目式學習(PBL)評估、標準化考試如MAP測試(MeasuresofAc...
答什么是國際學校?有哪些特點?國際學校(InternationalSchool)原是指跟隨外國僑民母國的教育制度,為外國僑...
答12年一貫制的國際學校的優勢有教育連貫性,減少升學壓力;課程體系深度匹配;師生關系穩定,個性化培養;一貫制學校通常配備高...
免費咨詢
張老師
關注微信公眾號
招生政策隨時看
關注小程序
學校簡章學費隨時查
報名咨詢電話:400-005-1568
育路教育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