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公共管理碩士專業學位培養方案》的說明
一、 關于培養目標問題
1、 世紀之交我國的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現代化建設事業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與建立和完善辦事高效、運轉協調、行為規范的公共管理體系,推進公共管理的現代化、科學化和專業化,全面貫徹科教興國戰略、實現依法和依法治國相適應,必須造就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公共管理尤其是行政管理隊伍。公共管理碩士(MPA)專業學位是培養這方面人才的一個基本途徑,它是一種具有公共管理職業背景的專業學位,主要為政府部門和非政府公共機構培養寬口徑、復合型、應用型的公共管理高層次人才。
2、 公共管理碩士專業學位與管理類其他碩士學位尤其是工商管理碩士學位處于同一層次,但類型不同,各有側重。它也區別于同一學科的行政管理等專業的教學、科研型碩士生培養。它按公共管理一級學科和公共管理(特別是行政管理)職業的基本要求確定培養口徑,并直接面向公共管理實踐。公共管理碩士專業學位在培養目標、招生對象、課程設置、培養方式以及人才素質等方面有特定要求和質量標準。
3、 公共管理碩士專業學位的目標是造就具有現代公共管理理論和公共政策素養,掌握先進分析方法及技術,熟悉某一具體公共管理或政策領域的領導者、管理者和政策分析者以及其他公共服務人才。該學位的獲得者應該是專家型通才,必須較好地掌握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能夠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善于和勇于創新,德智體全面發展;熟練掌握公共管理的基礎理論和特定公共部門管理的專門知識;具有較寬廣的知識面,能掌握和運用政治、經濟、法律、外語、現代科技等方面的知識以及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和計算機技術;具有較高分析和解決公共管理與公共政策問題的實際技能,適應市場經濟和依法治國新形勢下的公共管理的需要。
4、 公共管理碩士專業學位獲得者的就業背景是公共部門的各個領域,包括黨政機關尤其是政府部門和非政府公共機構(非營利組織、社會中介組織及社會團體、思想庫或咨詢公司等)以及企事業單位的人事與行政部門等。
5、 公共管理碩士學位獲得者應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
二、關于招生問題
1、 招生對象
公共管理碩士專業學位的招生對象是具有國民教育序列大學本科學歷并具有四年以上的實際工作經歷者。不招收應屆本科畢業生。鼓勵有不同學科背景的在職人員報考。
2、 考試方式
公共管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入學考試實行全國公共管理碩士專業學位試點單位聯合考試方式(即聯考方式)。
3、 考試科目
公共管理碩士專業學位的入學考試科目為:
(1) 政治理論
(2) 外語
(3) 管理學
(4) 行政學
(5) 邏輯與數學
政治理論課由各試點單位自行組織。外語、管理學、行政學和邏輯與數學為全國聯考科目。
4、 錄取
主要依據考生的考試成績以及面試情況,并結合工作業績和資歷擇優錄取。
三、關于學制與培養方式問題
1、 學制
公共管理碩士專業學位的學制可以采取下列兩種方式:
(1) 非全日制。采用學分制和彈性學制,學習期限2年~4年,課程學習即可以采用業余時間(周末、晚上),也可以每學期集中安排一段時間學習。在校學習時間總和不少于半年。
(2) 全日制。學制為2年~3年,采用學分制。學員在校脫產學習1年半,修完MPA課程后回工作單位實習或找單位實習和做畢業論文。
2、 培養方式
(1) 采用學分制。公共管理碩士專業學位學生必須修滿規定的學分,成績合格者即可進入學位論文寫作;論文答辯通過后按規定的程序授予公共管理碩士專業學位。
(2) 突出專業學位的應用性強的特點,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技能;教學方式可以采用課堂講授、研討、模擬訓練和社會調查等多種方式,尤其要重視和加強案例教學。必須安排社會實踐或實習環節,讓學生有機會將公共管理的理論和方法用于實際公共管理問題的解決之中。
(3) 培養過程采用導師組形式,發揮集體指導的作用。要加強與公共部門特別是政府機構的聯系與交流,吸收有豐富實踐經驗公共管理人員尤其是高層次政府管理人員參加培養工作。
二、 關于課程設置問題
1、 學分要求
公共管理碩士專業學位的總學分要求是不少于50學分。這50學分的分布是:核心課程30學分;專業必修課程10學分;選修課8學分;實習和研討班(系列講座課)要有一定的學分;畢業論文不計學分。
2、 核心課程(10門,30學分)
這類課程提供公共管理及公共政策和基本理論、方法及技術,提供與公共管理現實相關的基礎知識、政治理論以及外語知識。其中有一門由各個學校自行確定,以體現特色和靈活性。這10門核心課程及學分是:
● 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與實踐(3學分)
● 第一外國語 (4學分)
● 公共管理 (3學分)
● 公共政策分析 (3學分)
● 政治學 (3學分)
● 公共經濟學 (3學分)
● 行政法 (3學分)
● 定量分析方法 (3學分)
● 信息技術及應用 (3學分)
● (自選) (2學分)
3、專業方向必修課(不少于10學分)
根據公共管理學科特點和領域,設置了五個專業方向。每個專業方向列出了若干專業方向必修課。各試點單位可以根據各自的特點和優勢以及培養對象的要求,自行選擇一組作為專業方向必修課。
4、選修課(不少于8學分)
由各個學校自行確定,原則是多樣性、前沿性、務實性。下面是部分可供參考的選修課程目錄:
公共組織理論 微觀經濟學
公共人力資源管理 市政規劃與管理
公共倫理學 社會保障改革與管理
現代領導理論 科技政策與管理
中國政府與政治 項目管理與評估
比較政府與政治 教育管理
國家公務員制度 醫療衛生事業管理
管理信息系統 土地資源管理
宏觀經濟學 環境政策與管理
5、社會實踐與研討班(2學分)
公共管理碩士專業學位的學生必須參加社會實踐環節,進行公共管理與政策研究的社會調查或實習(時間在2~6個月之間,記1學分);同時要求每個學生至少參加10個以上的公共管理與公共政策的專題講座(即研討班),了解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以及學科前沿(研討班記1學分)
6、學位論文
公共管理碩士專業學位的學生必須撰寫學位論文。對論文的基本要求是理論聯系實際,論文選題必須緊密結合當代公共管理的實踐。論文的形式可以是專題研究、調研報告或案例分析。論文應充分體現學生運用公共管理的理論和方法去解決實際公共管理問題的能力與技巧。
總之,培養方案力求體現公共管理學科的跨學科、綜合性和交叉性強的特點及新發展趨勢,體現公共管理碩士學位教育培養復合型、應用型、通才式人才的特點。課程設置注重經濟學、政治學和法學、定量分析方法及信息技術及其應用,以及重視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公共管理與公共政策問題實際能力的訓練和培養。 總體考慮是:
首先,公共管理活動以及公共政策都有經濟的方面或經濟的成本與效益,當代政府管理主要也是經濟及社會管理。因此,經濟學構成公共管理學及政策分析的一個重要基礎,經濟學途徑在當代成為公共管理與政策研究的一個主要途徑。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公共財政學、公共經濟學或政府經濟學等)成為國外尤其是美國MPA、MPP研究生教育最重要的專業基礎之一。經濟學或經濟分析課程的設置是為了給MPA學生提供經濟學的基礎理論和方法,使之能夠將經濟學的理論、原理、方法和技術應用實際的公共管理與公共政策問題的分析與解決之中。
其次,定量分析或經濟分析及計算機之所以確定為MPA的核心課程,是因為定量信息已成為現代生活的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當代社會已進入了信息社會和網絡社會。公共部門管理者必須了解定量信息、數字的意義,學會搜集、整理、分析和利用定量信息,懂得如何使用這些信息或數字。因此,MPA學生必須具有一定的數學、統計學及科學方法論素養,并能充分利用計算機手段及管理信息系統。加強這方面的教學是克服以往學術型研究生培養中定性東西多、定量東西少;理論的東西多、實踐的東西少;歷史的東西多、現實東西少等弊端的一個重要方面。
再次,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過程,不僅涉及經濟的和技術的因素,而且涉及組織的和政治的因素。組織環境、組織結構、政治制度、政治利益、政治文化、公共輿論、歷史傳統等一類的因素在公共決策及公共管理過程中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公共管理的碩士生課程中政治學(政治分析)、組織理論(組織分析)以及法律與公共倫理學等類課程十分重要。這類課程的目的是增加學生公共政策問題的政治、組織和歷史的脈絡背景方面的知識,學會分析公共政策與公共管理的政治、法律及行政的可行性,并培養起公共管理的價值觀和職業倫理。
最后,重視公共管理與公共政策研討班、實習或社會實踐課程,是為了使理論與實踐有效結合,提高MPA學生的實際能力,將學到的理論、知識和方法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增強MPA學位的應用性和實踐性,克服以往學術型研究生培養中理論與實踐脫節,學生動手能力差的弊端。
結束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