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甘懷德同學面試情況的說明
朱蘇力
昨天晚上,有同學告訴我網上有一個帖子,2004年考生甘懷德同學對北大法
學院和我今年面試錄取博士生提出了隱含的質疑。我看了相關的帖子,覺得這涉
及到北大,北大法學院和我本人以及其他老師的聲譽,有必要將一些主要情況作
出說明。
一.有關參加面試的學生來源。
2004年報考我的博士的考生有30多人,其中也有我指導的應屆碩士畢業生。
最后確定參加面試的三人中,一人為在校應屆畢業的北大法律碩士(本科非北
大),其他兩人(包括甘懷德同學懷德同學)均為已參加工作的外校畢業生,前
者僅僅認識,但不熟悉,后兩人我則是在面試時才見面。因此,不存在歧視外校
考生或偏袒熟人的問題。
北大法學院各專業的博士生考試考題不同,各專業競爭難度也不同,各專業
教員改卷評分標準也有差異,因此各專業參加面試者的最低分數并不相同。在某
些專業,許多考生的筆試成績都相當高,但只能有成績前幾名的學生才能參加面
試。法理學專業考生今年的筆試成績普遍較低,依據研究生院的規定,對面試者
的最低成績作了調整;因此,并不存在參加面試的同學成績不合格的問題。
我從原則上最多可以錄取三名學生,筆試成績前三名的學生參加了面試。其
中甘懷德同學的筆試成績最好。一般情況是,他的面試成績只要過得去,就會首
先錄取他。
二.有關面試。
博士教育培養的主要是教學科研人員。為了更好的更全面的考察遴選未來的
研究人員,防止一考定終身,也為防止代考等可能發生的舞弊現象,北大確立了
筆試和面試兩道程序。筆試以書本知識為主;面試(復試)則考察專業研究能
力。筆試成績占70%,面試成績占30%,最后統一計分錄取;但面試成績不合格
者不能錄取。
2004年我的博士生面試小組由周旺生教授、強世功副教授和我三人組成,面
試題目和回答都有簡要的記錄在案。由于編制,法學院沒有專職的從事記錄的工
作人員;通常針對不同的事項,由教員,有時或請在校博士生,臨時擔任記錄;
這次面試,我擔任了記錄。面試成績由參與面試的老師依照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
議定。
博士生面試時,強世功因為臨時有事,遲來了約20分鐘(整個面試持續了約
1小時40分),對甘懷德同學提出的這一異議我們誠懇接受;但由于少數服從多
數的原則,這并不影響面試成績的確定。
三.有關面試考題。
面試考題看似容易,教員從中考察的是考生的綜合研究能力,例如觀察力、
閱讀理解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不要求考生給出“正確的”書本上有的答案,因
為往往沒有這種正確的答案。
例如,周老師問甘懷德同學的第一道題。鑒于甘懷德同學曾在法院工作過,
問題是,他所在的那個法院的法官們在日常的司法中主要運用哪些法律,以及為
什么。這個問題可以說非常簡單,但可以考察學生對自己周圍社會生活的觀察能
力,概括能力和一般的分析能力,這一點對于甘懷德同學想考的法律社會學專業
方向甚至格外重要,因為這個專業非常重視經驗研究和對事實的學術敏感。提出
這一問題是因為,不同層級的法院通常適用的法律數量是不同的,原因則是多方
面的,與級別管轄有關,與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以及相應的案件類型有關,也與
審級有關;比方說,基層法院就根本不會審理國際貿易案件,也就不會適用相關
的國際貿易法律法規。大約甘懷德同學先前觀察不夠,對這類問題缺乏理論思
考,因此完全沒有回答出這個問題,答非所問,試圖用書本上的文字來回答。雖
經周旺生老師一再提示,也沒有能給出一個起碼的回答。乃至最后周老師不得不
將他自己的希望了解的問題以及周老師自己調查的情況告訴他。
我向甘懷德同學提出的問題大致是,看過哪些自己認為很有啟發的著作,內
容如何,對自己的學術有什么啟發,可以舉一本或兩本書為例。這個提問的目的
是要考察考生會不會讀書,會不會理論思考,是否關心方法論問題和學術思路的
整理。甘懷德同學說對他最有影響的一本書是費孝通先生的《江村經濟》,這本
書恰恰也是我喜歡的一本書。我就問,這本書好在什么地方,給你什么學術上的
啟發?甘懷德同學說的大致是,“翻開書感到撲面而來的泥土氣息”“感覺非常
親切,非常好”等等感想性的話語,但是他沒有說出任何關于這本書的內容,以
及對他有什么啟發之類有實質性的內容。我一再提醒他,這些評價僅僅是你自己
的感覺,最多表明你覺得它好,比方說,我當過兵,看到寫戰士生活的小說也覺
得親切,但這與學術無關,我問的是你為什么覺得它好。他最終還是無法給出回
答。
其他考題或對其他考生的考題也大都堅持了這一思路。這種面試看起來問題
很簡單,但其實很不簡單,不善于或不習慣于學術思考和觀察的人很難通過。因
為面試關注的不是考生給出的“答案”,而是考生的整體學術思路和潛力。記得
多年前,清華國學系試題之一是對對子,上聯為“孫行者”,要求對下聯。這道
題看起來很簡單,甚至與學術無關,但是我的理解是,這考察的是學生的思維反
映能力和對中國古典文字能力的靈活把握,一般人很難過關。
鑒于甘懷德同學對面試問題均沒有給出與問題相關的學術性回答。面試小組
給他的面試成績為不及格。
四.面試之后的情況。
在未離開面試考場的時候,甘懷德同學自己就對自己的回答感到不滿意,一
再說自己是因為“有些緊張”,“準備不充分”。
甘懷德同學回到江蘇后曾多次直接打電話到我的辦公室,有時還很長,要求
我“幫忙”,也試圖重新回答以前的那些問題。我告訴了他的面試成績,他承認
自己面試不好,但仍然要求我“幫忙”,稱(大意)“你是院長,你幫忙是最重
要的”。出于愛護學生,我反復告訴他學校的規定,強調“學術機構與行政機構
不同,不是領導說了算的,這也不是任何個人能決定的”;“已經面試完畢,成
績不可能改動,這是紀律”等等。最后一次電話中,他聲稱要向社會公布。我鄭
重告訴他,理解他的心情,但是根據有關規定,決定不可能改變,如果他認為法
學院的做法不妥,可以向學校報告或向法院起訴。
甘懷德同學確實向北大紀檢部門提出了申訴,紀檢部門對面試錄取工作作了
調查;我也向學校有關部門就有關經過寫了報告。
五.其他
我個人和北大法學院都歡迎考生和媒體的監督,保證考生錄取公正公平;這
也是北大歷來的追求。
值得強調的是,招收博士生的標準與招收本科生的標準是不同的。本科生錄
取采取的是淘汰制,博士生則是淘汰制與選拔制的結合;甘懷德同學通過了淘汰
制這一關,但未能通過選拔制這一關。
我從1998年正式招收博士生,現已畢業的博士生(7人)本科或碩士均畢業
于外校和外系,仍在讀的博士生也絕大多數也是本科或碩士畢業于外校;因此,
并不存在歧視外校或外系考生的問題。北大歷來堅持兼容并包,學術自由的傳
統,我們一貫歡迎外校和外系的優秀學生報考。也歡迎甘懷德同學努力提高自己
的學術修養,繼續報考,不要輕易放棄自己的學術追求。
博士生教育培養的是未來的研究人員,嚴格說來,僅以筆試方式遴選博士生
會有很大的局限性。事實上,世界各發達國家的博士生錄取都不采取考試方式,
而普遍采取選拔方式。鑒于中國仍然是發展中國家,目前社會的信任度不高,可
以說采取選拔制的相關制度條件還不具備,目前采取筆試和面試相結合的方式可
以說是一種不得已。因此,從理想狀態來說,這一制度注定是不完善的,而且必
然會帶來人才遴選和制度規定之間的種種矛盾,不僅對學生,而且對教員,都會
很為難,甚至不理解。我希望大家都本著積極理性的態度力求逐步完善這一制
度,這一天下之公器,共同維護中國學術的尊嚴。
朱蘇力
2004年7月12日晨北大法學院
結束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