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讀
快速擇校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成立60周年慶典10月舉行
六十甲子鑄輝煌,繼往開來譜華章。2010年10月6日,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60周年慶典在逸夫會堂第一報告廳舉行。400余名“人大國關人”歡聚一堂、隆重慶典,回顧國際關系學院走過的歷史軌跡、重溫國際關系學院的優良傳統和良好作風,努力為建設一流的國際關系學院攜手奮進、共創輝煌。
紀寶成校長發表重要講話。著名政治學家高放教授,原國際關系系主任葉宗奎教授,原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1956級院友馬紹孟教授,前聯合國副秘書長、聯合國協會會長、現任院長陳健大使,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賈慶國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常務副院長、黨委書記陳岳教授出席。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李寶俊教授主持。
14時30分,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60周年慶典大會正式開始。國際關系學院常務副院長、黨委書記陳岳教授從學院60年的歷史沿革,學院的學術隊伍、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等綜合實力,以及學院的特色和優勢等方面介紹了學院的發展歷程和現狀。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代表學校對國際關系學院60年慶典表示祝賀。他指出,60年來,國際關系學院作為我校建校八大系之一的外交系和馬列主義基礎教研室的延續,為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已成為我國政治學和國際問題領域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最為重要的基地。
紀寶成校長回顧了胡錦濤總書記9月9日到我校考察的相關情況,重溫了總書記希望人民大學辦成“人民滿意、世界一流”大學的殷切期望。他對國際關系學院的改革發展提出了新要求。第一,進一步搞好學科定位、拓展研究領域。整合政治學、國際政治、外交學、社會主義研究等不同學科領域的優質資源,搞好政治體制改革、政治文明建設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研究,加強對全球性問題和世界各重要領域的國際問題研究工作。第二,加強人才培養工作的改革創新。力爭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創新方面走在全校前列,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培養更多具有國際視野和優秀創新能力的杰出人才。第三,進一步創設良好的育人環境和優秀的學術氛圍。形成“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兼容并蓄”的學術氛圍;創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工作氛圍;“尊重人才、尊重知識、尊重勞動、尊重創造”,同心協力把國際關系學院建設成更加輝煌的學術殿堂。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院長陳健大使指出,經過六十年的發展,國家關系學院已經成為公認的國際問題教學研究重鎮,在國內具有重要的教學地位和研究影響,在國際上享有一定的學術聲譽和知名度。他說,當前,我們要在繼續遵循“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基礎上,對國際關系的理論、外交戰略和策略有新的探索、有新的發現、有新的創造。他說,國際關系學院一定能保持團結奮進的精神、發揮勇于開拓的優勢,不斷創新、不斷前進,再創新輝煌。
嘉賓代表、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賈慶國教授回顧了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同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的淵源和友誼,希望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在今后的發展道路上能再續輝煌。
院友代表、1956級本科生、中國人民大學原黨委書記馬紹孟教授說,1956年至1960年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專業的學習為他的成長與發展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礎。并結合實際談了自己更加深刻的體會。他指出,當時的“三基本”要求——掌握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對大家應對不斷變化的局勢,指導學習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院友代表、1986級本科生、中國通用技術集團公司副總經理韓本毅指出,畢業20年來,在學校習得的專業知識成為了他的職業的立身之本。在學習中獲得的國際意識和世界眼光,寬廣的胸懷和開闊的思維方式更是讓他獲益頗豐。
在校教師代表、外交學系主任金正昆教授以“根”、“源”和“家”做比表達了在職教職工的祝福。他說,“人大國關是我的根,我愛人大,我祝愿它永遠根深葉茂;人大國關是我的源,我愛人大,飲水思源,我愿它源遠流長;人大國關是我的家,我愛人大,我愛我家,我祝愿它永遠家大業大福氣大。”
在校學生代表、07級本科生周宇翔表示,作為在校生他以能見證學院今日的輝煌而倍感自豪,為能夠參加學院的甲子慶典而十分驕傲,為能夠在國際關系學院學習而深感幸運。
典禮之后,由國際關系學院師生精心籌備的文藝演出精彩上演。院友、老師和同學用激揚的歌聲、歡快的舞蹈展現了國際關系學院60年的光輝歷程和新時期朝氣蓬勃、斗志昂揚的生機活力。
國際關系學院的慶典受到了諸多師生、院友和學界同仁的關注和祝賀,我國著名政治學家北京大學趙寶煦教授、中共中央外事辦公室副主任裘援平教授、哈佛大學江憶恩教授,普林斯頓大學柯慶生教授,康奈爾大學國際關系講座教授、美國政治學會前主席、我校名譽教授彼得•卡贊斯坦教授,芝加哥大學政治學系米爾斯海默教授,波斯頓大學費爾斯密斯教授,英國圣安德魯斯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院長約翰•安德森教授,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政治學系威廉•卡拉漢教授,德國波恩大學全球研究中心主任辜學武教授,日本東京大學高原明生教授等著名專家學者發來賀詞、賀電。外交學院、國際關系學院、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吉林大學行政學院、武漢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遼寧大學國際關系學院、蘭州大學中亞研究所、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學院、華中師范大學國際事務研究所、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廣州外語外貿大學外交學系、內蒙古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與外交事務研究院、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關系學院、中國傳媒大學國際關系研究所,中央黨校國際戰略所、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中國聯合國協會、全國高校國際政治研究會、北京市高校國際政治研究會、新華社《參考消息》報社等數十家教學科研單位發來賀電。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是新中國建立后最早開展國際問題及政治學學科教學研究的高等教育機構之一。其前身可追溯到1950年中國人民大學組建時成立的外交系和馬列主義基礎教研室。1955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外交系的主體調出組建外交學院,1956年馬列主義基礎教研室與學校其他機構一起組建歷史系,1958年獨立組建馬列主義基礎系,1960年組建政治學系。1964年根據周恩來總理的指示和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國際問題研究的決定》,由教育部批準組建國際政治系。2000年春,學校進行學科整合和院系調整,在原國際政治系和俄羅斯東歐中亞所的基礎上組建國際關系學院。
學院現設有國際政治系、外交學系、政治學系、世界社會主義研究所、俄羅斯及東歐中亞研究所,以及歐洲研究中心等教學科研機構。此外還有國際事務研究所、聯合國研究中心、美國研究中心、國際能源戰略研究中心、國家公務員研究中心、比較政治發展研究所等院屬研究機構。
學院現有3個本科專業、9個碩士研究生專業和8個博士生專業。其中,國際政治、世界經濟是國家級重點二級學科,政治學是北京市重點一級學科。在2009年2月由教育部學位中心組織以及學科評估中,政治學一級學科與北京大學并列第一名。
60年來,學院在長期的學科建設和教學科研實踐中涌現出一批全國著名的學者和學術帶頭人。學院現有專職教師66人,其中教授22人;副教授28人;講師16人。全部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者58人,占教師總數的88%。教師隊伍中有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層次人選2人,教育部跨(新)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人選1人,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獎獲得者1人,國家級教學名師獎獲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人選3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名。
國際關系學院在近60年的辦學過程中共培養了近8000名全日制學生。其中本科生近3500人,雙學士生200多人,碩士研究生(含研究生班)2500多人,博士研究生近500人,專科生及其他學生近300人。他們在各級黨政機關、新聞媒體、企事業單位和教學科研機構中從事政策研究、外交外事、新聞評論、教學科研和行政管理等工作。此外,還培養了各層次外國留學生近1000人。國際關系學院現有各類學生1200多人。其中中國學生900多人(本科生545人,碩士研究生210人,博士研究生110人);另有來自世界近50個國家的外國留學生310多人。
目前,學院在國際關系基礎理論、國際戰略研究、歐洲問題研究、美國問題研究、中國政治研究和比較政治研究等領域確立了全國性的優勢地位,已經成為中國政治學與國際問題教學研究的重要基地。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2010年繼續落實在職研究生教育計劃,在北京市開設在職研究生課程班。專業涉及到世界經濟學專業(現代企業管理與市場經濟方向)、外交學專業(公關與傳播方向)、國際關系、國際政治專業。目前招生正在進行中,2010年秋季班開課時間定在10月23日,限額招生!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在職研究生雙證畢業后不算應屆生。這類教育屬于非全日制研究生,采用定向培養模式,學校不接收檔案,畢業時無報到證,不具備應屆生身份;而全日制研究生因非定向培養、檔案...
在職研究生網絡班具有時間靈活(自主安排、無考勤壓力)、地域無界(全國院校可報)、資源可溯(課程永久留存)、學費親民(比面授低10%-20%)的優勢,熱門專業有M...
寧夏在職研究生報考條件分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類、非管理類專業)與同等學力申碩(課程班、申碩考試)詳述學歷、工作經驗要求,涵蓋特殊專業限制、健康狀況等注意事項,助...
水利工程在職研究生考試大綱因途徑而異:同等學力申碩考外語(水利相關語境)+學科綜合(工程水文學、水工建筑物等);非全日制考數學二+專業基礎(水力學、土力學等),...
歷史學在職研究生通過同等學力申碩招生,歷史學在職研究生考試內容僅2門:外國語水平考試(多考英語,難度介于四六級之間)和歷史學學科綜合水平考試(涵蓋中國史、世界史...
山西在職研究生報考分同等學力申碩與專業碩士兩種主要方式。山西在職研究生報考條件與要求:同等學力申碩課程班大專及以上學歷可報,申碩需學士滿3年或有碩博學位(國境外...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