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讀
快速擇校
當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一部分人有可能脫離生產勞動,當語言的發展到了文字的出現后,學校便出現了。教育與社會的發展、教育與人的發展有著本質的聯系,一方面,教育為社會的發展、為人的發展提供了保證;另一方面,社會和人的發展又不斷向教育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促進教育的不斷發展。學校的出現是教育形成自己相對獨立形態的標志,這是相當重要的一步。自此以后,教育就有了兩種形態:專門化的學校教育;依然在生產勞動過程中進行的非學校教育。隨之而來的是教育的功能也發生了分化,并分別在不同的形態中得到體現。
古代社會中學校教育為社會統治階級政治服務的功能占中心地位,具體體現在學校教育的目的、內容、對象、方法等各個方面。近代資本主義社會中,尤其是18~19世紀期間,隨著大工業生產在國民經濟中地位的確立和資產階級政權的鞏固,社會要求學校教育為社會物質生產服務,為科學文化的普及與發展服務,相形之下,教育為政治服務的功能則變得隱蔽起來。這些變化明顯地表現在普及義務教育制的實現及近代學制的形成上。進入20世紀以來,由于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社會產業結構發生重大轉換,使得工業革命以后逐漸形成的近代學校教育越來越不能適應和滿足社會不斷更新和提高的需求,具體地說,社會對學校教育的要求發生了如下變化:
(1)要求加強學校教育與社會物質生產的直接聯系;
(2)要求教育向終身化的方向發展;
(3)要求學校進一步面向未來,先行一步,為社會和人類的未來前景提供教育保障;
(4)要求學校教育著重培養人的創造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育制度及其發展趨勢加
1.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發展
從形式上看,教育經過了從非形式化教育到形式化教育再到制度化教育的過程。
非形式化教育是指與生活過程、生產過程渾然一體的教育,沒有固定的教育者,也沒有固定的受教育者。形式化教育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對穩定,有穩定的教育場所和設施,教育內容相對規范化。隨著學校教育的獨立程度越來越完備,制度化的教育逐漸形成。學校教育制度簡稱學制,學制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
學制是一個國家各級各類學校的系統,它規定各級各類學校的性質、任務、入學條件修業年限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學校教育制度受到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科學技術發展水平、受到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受到人口發展狀況以及青少年心理特征等的制約。
2.現代教育制度的發展趨勢
現代教育特別是二戰以后的教育制度呈現出如下一些共同的發展趨勢:
(1)加強學前教育并重視與小學教育的銜接。
二戰以前,學前教育很少被納入國家教育體系,二戰以后各國政府普遍加強了對學前教育的重視,很多國家將學前教育納人了國家教育系統,并重視與小學的銜接工作。
(2)強化普及義務教育、延長義務教育年限。
義務教育是國家用法律形式規定的、對一定年齡兒童實施確定年限的學校教育。自19世紀中葉,一些歐美國家頒布了初等教育的義務教育法以后,義務教育逐步成為國際潮流,被視為衡量一個國家是否文明的標志之一。現在世界上有近三分之一的國家提出了年限不等的普及義務教育目標。
(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朝著相互滲透的方向發展
在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是以升學為主要目標,以基礎知識為主要內容的教育。職業教育是以就業為主要目標、以從事某種職業或生產勞動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為主要教學內容的教育。二戰以前世界各國普遍推行雙軌制教育,兩種教育相互隔離。雙軌制的主要弊端是,學生缺乏重新選擇的機會,普通中學中不能升人高一級學校的學生往往缺乏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二戰后綜合中學的比例逐漸增加,出現了普通教育職業化、職業教育普通化的趨勢。
(4)高等教育的類型日益多樣化
隨著社會生活的豐富多樣化和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傳統的以“學術性”為標準的單一大學,逐漸發生變化。在形式上,不同學制、不同辦學形式的學校紛紛出現;在內容上,基礎性的、應用性的、工藝性的學校各顯特色;入學目的、考試評價的方法也多種多樣了。
(5)教育的國際交流加強
在經濟全球化和新技術革命的影響下,國際性教育交流與合作進一步加強,具體表現為人才的全球性流動、競爭與合作,教育機構的跨國設立,國際化網絡教育興起以及國際學分、學位的互認等等,一個世界性的各國教育相互滲透、高度融合的大趨勢正在出現。
宋代以后,程朱理學成為國學,儒家經典被縮減為《四書》、《五經》,特別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書被作為教學的基本教材和科舉考試的依據。知識分子的畢生精力用在了經書的背誦上。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規定為考科舉的固定格式,不僅社會思想受到鉗制,而且在形式上的創造性也被扼制,一直到光緒31年(1905),科舉制度再也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清政府才下令廢科舉開學堂。
(2)古代印度
印度是世界文明的古國之一,它的教育也有著悠久的歷史。古代印度宗教權威至高無上,教育控制在婆羅門教和佛教手中。婆羅門教有嚴格的等級規定,把人分成四種等級,處于最高等級的是僧侶祭司,享有受最優良的教育的特權,其次是剎帝利,為軍事貴族,這兩個種姓是天然的統治者;再次是吠舍種姓,僅能從事農工商業;最低等級的是首陀羅種姓,被剝奪了受教育的權利,識字讀經被認為是違反了神的旨意,要被處死,婆羅門教的教條是指導思想,婆羅門的經曲《吠陀》是主要的教育內容,婆羅門教的僧侶是唯一的教師。教育的活動主要是背誦經典和鉆研經義。佛教與婆羅門教雖然是兩大教派,但都敬奉梵天,主張禁欲修行。但佛教比較關心大眾,表現在教育上主要是廣設廟宇,使教育面向更多的信徒,形成了寺院學府的特色,并一直延續到英國殖民地時期。
(3)古代埃及
古代埃及大約也是4000年前,發展成強大的中王國,文化繁榮,古代教育達到鼎盛時期。根據文獻記載,埃及在古王國末期已有宮廷學校,它是法老教育皇子皇孫和貴族子弟的場所,中王國以后,宮廷學校已不能滿足培養官吏的需要,開設了職官學校。這些學校都是以吏為師和以法為教,招收貴族和官員子弟,也兼負文化訓練和業務訓練的任務。
古代埃及設置最多的是文士學校。文士精通文字,能寫善書,執掌治事權限,比較受到尊重,學為文士,成為一般奴隸主階級追求的目標。為了滿足這種需要,許多文士便設立私學,招收生徒,同時也有傳授天文、數學、醫學等實用知識的文士學校。于是“以僧為師”、“以(書)吏為師”成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當然,農民子弟與學校是無緣的,奴隸子弟更沒有受教育的權利。
(4)古代希臘、羅馬
古代希臘、羅馬的教育與東方的教育有所不同,7~12歲的兒童進入私立學校學習,但進入這種學校學習的大都是社會地位比較低下的階層的子弟,貴族階級聘請家庭教師,不送子女上學。中等教育則主要是貴族和富人的教育,學校以學習文法為主,學習拉丁文和修辭。
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有文化有修養和多種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諧發展,教育內容比較豐富,教育方法也比較靈活。古代斯巴達教育的目的是#養忠于統治階級的強悍的軍人,強調軍事體育訓練和政治道德灌輸,教育內容單一,教育方法也比較嚴厲。
羅馬帝國滅亡之后,西歐人進入基督教與封建世俗政權緊密聯系、互相利用時期。統治殘酷、等級森嚴、思想專制,文化教育幾乎完全為宗教所壟斷,異教學校被取締,世俗文化被否定,學習的內容主要是神學和七藝,盲目服從圣書和僧侶教師的權威,學習方法是背誦。為了更好地布道,也設立了為數眾多的教區學校,主要用于對普通貧民子弟的宗教教育,也適當講授一些讀寫知識。教會學校都奉行禁欲主義,實行嚴格的管理和殘酷的體罰。其次是騎士教育。騎士教育并無專門的教育機構,主要在騎士的生活和社會交往中進行,教育內容首先是效忠領主的品質,然后是軍事征戰的本領,以及附庸風雅的素養。中世紀也有吐俗教育,學習文法、修辭、天文、歷法、算術等實用知識,但神學也是主修課程。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浙江中外合作免試碩士包含浙江傳媒學院、浙江財經大學、寧波諾丁漢大學等院校項目,免國內研究生統考,采用申請制入學,學制1.5-2年,碩士學位可通過中國留學服務中心...
在職研究生學制短的項目不少,諸多中外合作辦學和國際碩士項目學制為一年,免統考入學,上課方式靈活,能助力職場人高效提升學歷,兼顧工作與學習。
統計學在職研究生可報考河南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武漢科技大學等多所院校,多采用同等學力申碩方式,學費1.6萬-4.776萬元不等,學制2年且多為網絡班,免試入...
河南在職研究生招生學校有新鄉醫學院、河南財經政法大學、鄭州大學、信陽師范大學、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河南大學等,這些學校多以同等學力申碩方式招生,上課方式靈活,涵蓋...
河南在職研究生多為同等學力申碩,畢業獲碩士學位證(學信網可查),認可度高。適配職場人周末/遠程學習,助力晉升、評職稱、拓展人脈,緩解學歷焦慮,打破“在職證水”偏...
在職研究生傳播學考試難度分階段:吉林大學同等學力入學無統考,2年結業后申碩考(外語+學科),通過獲學位證學信網可查;人大課程班僅發結業證,無學位通道。吉大路徑更...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