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讀
快速擇校
所謂采茶戲,是流行于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廣東、廣西等省區的一種戲曲類別。在各省,每每還以流行的地區不同,而冠以各地的地名來加以區別。如廣東的“粵北采茶戲”,湖北的“陽新采茶戲”、“黃梅采茶戲”、“蘄春采茶戲”等等。這種戲,尤以江西較為普遍,劇種也多。如江西采茶戲的劇種,即有“贛南采茶戲”、“撫州采茶戲”、“南昌采茶戲”、“高安采茶戲”、“武寧采茶戲”、“贛東采茶戲”、“吉安采茶戲”、“景德鎮采茶戲”和“寧都采茶戲”等。這些劇種雖然名目繁多,但它們形成的時間,大致都在清代中期至清代末年的這一階段。
起源
江西采茶戲,主要發源于贛南信豐、安遠一帶,采茶戲與盛產茶葉有關。明朝,贛南、贛東、贛北茶區每逢谷雨季節,勞動婦女上山,一邊采茶一邊唱山歌以鼓舞勞動熱情,這種在茶區流傳的山歌,被人稱為“采茶歌”。由民間采茶歌和采茶燈演唱發展而來,繼而成為一種有人物和故事情節的民間小戲,由于它一般只有二旦一丑,或生、旦、丑三人的表演,故又名“三角班”。贛南采茶戲形成后,即分幾路向外發展,與當地方言和曲調融合,形成贛東、西、南、北、中五大流派,每個流派中又有不同的本地腔。江西采茶戲總的特點是:表演歡快,詼諧風趣,載歌載舞,喜劇性強,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頗受群眾喜愛。
從唱采茶歌發展為采茶戲有幾個階段。采茶歌最早只唱小調,每句僅有四句唱詞,如“春日采茶春日長,白白茶花滿路旁;大姊回家報二姊,頭茶不比晚茶香。”這種小曲生動活潑,委婉動聽。采茶歌再經發展,便由來茶小曲組成了“采茶歌聯唱”,名曰“十二月采茶歌”。如“正月采茶是新年,姐妹雙雙進茶園,佃了茶園十二畝。當面寫書兩交錢。二月采茶......。”后來,“十二月采茶歌”又與民間舞蹈相結合,進入元宵燈彩行列,成為“采茶燈”,“采茶燈”主要唱調是[茶黃調]、[摘茶歌]、[看茶調]、[報茶名]等。它由姣童扮成采茶女,每隊八人或十二人,另有少長者二人為隊首,手持花籃,邊唱邊舞,歌唱"十二月采茶"。這種"采茶燈"形式簡單,純屬集體表演的歌舞,但是它已向采茶戲邁了一步。
明朝,盛產名茶的贛南安遠縣九龍山茶區,茶農為了接待粵商茶客,常用采茶燈的形式即興演出以采茶為內容的節目。即從“采茶燈”中八個(或十二個)采茶女中分出二人,為旦角大姐、二姐,再留一個隊首作丑角,正好是二旦一丑的"三角班"。姐妹二人表演上山采茶,手持茶籃,邊唱邊舞,唱著“十二月采茶歌”(每人輪唱六個月);扮丑角的手持紙扇在中間穿插打趣。這就是原始節目《姐妹摘茶》。再后增加了開茶山、炒茶、送哥賣茶、盤茶等細節,丑角扮成干哥賣茶,便更名為《送哥賣茶》。這種采茶燈(又名“茶籃燈”)的演出已是采荼戲的雛型了。贛南的“茶籃燈”不斷增加新的內容,又涌現了表演其他勞動生活的、由二旦一丑或一旦一丑扮演的小戲,如《秧麥》、《挖筍》、《補皮鞋》、《撿田螺》、《賣花線》、《磨豆腐》等等,因用采茶調演唱,一唱眾和,尚無管弦伴奏,便統名為“采茶戲”。采茶戲因是從民間歌舞、燈彩發展形成的地方戲曲,演出劇目又多反映勞動人民的生活,其音樂唱腔又多民歌風味,故深受人民群眾喜愛。
影響
如果沒有采茶和其他茶事勞動,也就不會有采茶的歌和舞;如果沒有采茶歌、采茶舞,也就不會有廣泛流行于我國南方許多省區的采茶戲。所以,采茶戲不僅與茶有關,而且是茶葉文化在戲曲領域派生或戲曲文化吸收茶葉文化形成的一種燦爛文化內容。
采茶戲的形成,不只脫穎于采茶歌和采茶舞,還和花燈戲、花鼓戲的風格十分相近,與之有交互影響的關系。花燈戲是流行于云南、廣西、貴州、四川、湖北、江西等省區的花燈戲類別的統稱;以云南花燈戲的劇種為最多。其產生的時間,較采茶戲和花鼓戲稍遲,大多形成于清代末葉。花鼓戲以湖北、湖南二省的劇種為最多,其形成時間和采茶戲大致相差不多。這兩種戲曲,也是起源于民歌小調和民間舞蹈。因為采茶戲、花燈戲、花鼓戲的來源、形成和發展時間、風格等等都比較接近,所以在這三者之間,自然也就存在相互吸收、相互營養的交叉關系。
茶對戲曲的影響,不僅直接產生了采茶戲這種戲曲,更為重要的,也可以說是對所有戲曲都有影響的,是劇作家、演員、觀眾都喜好飲茶;是茶葉文化浸染在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以至戲劇也須臾不能離開茶葉。如明代我國劇本創作中有一個藝術流派,叫“玉茗堂派”(也稱臨川派),即是因大劇作家湯顯祖嗜茶,將其臨川的住處命名為“玉茗堂”而引起的。湯顯祖的劇作,注重抒寫人物情感,講究辭藻,其所作《玉茗堂四夢》刊印后,對當時和后世的戲劇創作,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在這點上,茶使湯顯祖在我國戲劇史上所起的作用,當不會限于流派的一個名字上。
又如過去不僅彈唱、相聲、大鼓、評話等等曲藝大多在茶館演出,就是各種戲劇演出的劇場,又都兼營賣茶或最初也在茶館。所以,在明、清時,凡是營業性的戲劇演出場所,一般統稱之為“茶園”或“茶樓”。因為這樣,戲曲演員演出的收入,早先是由茶館支付的。換句話說,早期的戲院或劇場,其收入是以賣茶為主;只收茶錢,不賣戲票,演戲是為娛樂茶客和吸引茶客服務的。如上一個世紀末年北京最有名的“查家茶樓”、“廣和茶樓”以及上海的“丹桂茶園”、“天仙茶園”等等,就均是演出場所。這類茶園或茶樓,一般在一壁墻的中間建一臺,臺前平地稱之為“池”,三面環以樓廊作觀眾席,設置茶桌、茶椅,供觀眾邊品茗邊觀戲。現在的專業劇場,是辛亥革命前后才出現的,當時還特地名之為“新式劇潮或“戲園”、“戲館”。這“園”字和“館”字,就出自茶園和茶館。所以,有人也形象地稱:“戲曲是我國用茶汁澆灌起來的一門藝術。”另外,茶葉的生產、貿易和消費,既然已成為社會生產、社會文化和社會生活的一個重要方面,自然,也就不可能不被戲劇所吸收和反映。所以,古今中外的許多名戲、名劇,不但都有茶事的內容、場景,有的甚至全劇即以茶事為背景和題材。如我國傳統劇目《西園記》的開場詞中,即有“買到蘭陵美酒,烹來陽羨新茶”,把觀眾一下引到特定的鄉土風情之中。
【幾種采茶戲的介紹】
贛南客家采茶戲
贛南采茶戲發源于江西安遠縣九龍山一帶,約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它是以“九龍茶燈”為基礎,吸收贛南其它民間藝術,逐步形成的。流行地區主要是贛南、粵北、閩西,也曾傳播到廣西桂南一帶。是江西采茶戲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種。
江西省戲曲理論家,戲曲史學家流沙曾說“贛南是采茶戲的老家”,贛南客家采茶戲就是贛南土生土長的采茶戲。
采茶歌是產生采茶戲的胚胎,采茶歌在贛南山區尤為盛行,其演唱形式比較簡單,先是一人干唱,無伴奏,后來發展成為以竹擊節,一唱眾和的“十二月采茶歌”的聯唱形式,便是將采茶歌引入庭院戶室演唱的開始。明萬歷年間已有民間進入豪紳官吏府第演唱(見石城縣崖嶺熊氏六修宗譜《熊體甫先生傳》)。明中葉以后,“十二月采茶歌”聯唱在贛南民間燈彩及其他藝術形式的影響下,進一步發展成有紙扎茶籃,扇子,手帕等道具,邊唱邊舞的采茶燈,又叫“茶籃燈”(見明末諸生屈大均的《廣東新語》和清康熙年間吳震方的《嶺南雜記》)。
明中葉以后,贛粵兩省的采茶燈交往頻繁,在相互交流中,贛南采茶又得到新的發展,由原來的十二個采茶女,兩個男隊首的采茶燈改為二女一男,即大姐,二姐和茶童。并將原來一唱眾和的“十二月采茶歌”改為姐妹對唱形式,表現手持茶籃上山采茶,邊歌邊舞的歡樂情緒,而茶童既手搖紙扇,插科打諢,調節氣氛。以此形成了贛南客家采茶戲的第一個原始傳統劇目《姐妹摘茶》。后來又在由采茶燈的基礎上創造出了用一條板凳仿作龍燈戲耍的小戲《板凳龍》,由二旦一丑耍龍燈,二旦為大姐,二姐,丑稱作三郎子。這兩個戲被稱為最早最古老的采茶戲。
贛南客家采茶戲的流傳:贛州地區戲曲志載:“采茶戲在贛南老家誕生后,除在江西省廣為流傳外,還分數支先后向閩,粵,湘,桂等省流動。其路線為:1自贛南傳入閩西后分為2支:一支沿武夷山流傳導贛東,贛中和贛北,甚而過長江,傳入湖北黃梅;另一支流行到漳州一帶,并傳到臺灣,成為歌仔戲形成的基本因數。”2自貢水流域進贛江中下游的萬安,遂川一帶,然后沿羅霄山脈向贛西及湘中流動。3經粵東粵北傳入湘南及桂南。
贛南采茶戲的“三子”也在臺灣引起了人們濃厚的興趣。“三子”中的“步子”即矮子步。生活在大山中的客家人,出門就要彎腰屈膝地爬山,由此而創造的矮子步成了天下獨一無二的采茶戲的舞蹈基本步。“三子”中的“袖子”是表演服裝中單單只有一個的左袖筒,這一只袖子的上拋、下甩、纏腰、屈膝的諸多動作,又成了國內藝術中的一個絕門。“三子”中還有一個 “扇子”,曾慶池風趣地說:“扇子是采茶戲的固定道具,如果表演時沒了扇子就會像人吃飯時沒有筷子一樣不可或缺。多達幾十種的扇子動作,以極強的表現成就了贛南采茶戲的又一絕技。”
贛南采茶戲的《姐妹摘茶》流傳到武寧,景德鎮和湖北黃梅等地區叫《姑嫂摘茶》或《和尚鋤茶》;傳至廣西合浦后叫《送哥賣茶》。《板凳龍》傳至贛東,贛中后叫《三姐妹觀燈》或《三矮子觀燈》;而傳至廣西云南仍叫《板凳龍》。還有諸如《補皮鞋》,《補瓷碗》,《撿菌子》,《拾田螺》,《挖筍》,《賣花錢》,《賣小菜》,《賣紙花》,《瞎子裁衣》,《瞎子鬧店》,《磨銅鏡》,《當棉褲》,《大勸夫》,《小勸夫》,《四姐反情》,《賣雜貨》等劇流至各地后與當地風情民俗結合演化,有的成了當地自己的傳統劇目。
粵北采茶戲
(一)歷史之幕。粵北采茶戲舊稱唱花燈、唱花鼓、采茶戲、大茶或三腳班。是源于廣東北部山區節慶燈彩歌舞的地方民間小戲。以韶關市為中心,主要流行在粵北的南雄、始興、曲江、仁化、樂昌、乳源、新豐、連平、和平、龍川、河源佛岡、清遠、英德、連縣、連南連山等縣。原有南雄燈子、韶南大茶、連陽調子等三種流派,1950年后逐漸交融匯合,1959年統一稱為粵北采茶戲。
粵北采茶戲形成和發展的歷史亦有兩百多年。據清乾隆年間李調元(南越筆記)載:“粵俗歲之正元,飾兒童為采女,為隊十二人,人持籃,籃中燃一寶燈,罩以絳紗,以縆為大圈緣之,踏歌,歌十二月采茶。”清朝乾、嘉年間,粵北和粵東北流行唱采茶,府縣志書及文人著作多有“唱采茶歌”、“歌十二月采茶”、“采茶歌尤妙麗”等一類記述。農村藝人組織調子班、燈班、大茶班,劃地作場,由1男1女或1男2女登場表演,邊唱民間小調邊持扇子或彩巾起舞,俗稱唱花燈、唱花鼓。后來藝人運用花燈歌舞的曲調去演唱勞動生產、愛情婚姻的故事,如《裝雕》、《夫妻采茶》等,在表演上形成以扇花、矮步、吊馬為主要特征的程式動作,這時人們稱之為“三腳班”、“采茶戲”。根據調查,清朝已有連縣的何家子弟堂調子班,南雄縣的里溪燈班,曲江縣的老樂群英、樂群英大茶班。清末民初,粵北地區的采茶戲逐漸由農村走向省內省外的市鎮演出,本省和外省的一些劇種也常來這些山區縣份演出,通過與江西、湖南一些劇種的交流,采茶戲的音樂和表演得到豐富,在原來的二小戲、三小戲的基礎上,陸續編演了《壺瓶記》、《九蓮寶燈》、《八寶山》等人物情節比較復雜的古裝戲。后來調查挖掘出這時的流行劇目有150多個,如《打柴頭割魯基》、《磨豆腐》、《雙雙配》、《賣雜貨》、《打狗勸夫》、《阿三看姐》等,還有少量的神話戲和公案戲。粵北采茶戲最興旺時有專業戲班30多個,職業藝人200多人,其中劉吉增、沈松、潘金鳳、劉榮華、鐘南石、唐任喜、謝啟池等享有聲譽。民國32年(1943年)后,由于戰亂動蕩,粵北采茶戲漸趨衰落。建國后,由于黨和政府的重視,于1957年組建粵北民間藝術團,1959年改名粵北采茶劇團。與此同時,曲江、翁源、南雄、連縣等縣也建立專業采茶劇團。這些采茶劇團收集整理粵北采茶戲的傳統藝術,共得傳統劇目200多個,音樂曲調200多首,同時舉辦演員培訓班進行傳統藝術的研究革新工作。50、60年代,粵北采茶戲的演出劇目相當豐富,其中一部分是經過整理改編、具有劇種特色的傳統劇目,如《補皮鞋》、《裝畫眉》、《王三打鳥》、《哨妹子》、《釣蛤》、《借親配》等;另一部分是為了擴展劇種的藝術表現力而移植改編的劇目,如《牛郎織女》、《劉三姐》、《紅葉題詩》等;還有一部分是反映現實生活的現代戲,如《劉介梅》、《瑪瑙山》、《血榜恨》等。通過多方面的藝術實踐,對傳統藝術進行了認真的繼承革新,廣泛借鑒其他戲曲劇種和話劇的長處,粵北采茶戲藝術獲得了全面的提高。羅發斌、何瑤珠、何勝祥、謝福生等,成為這個時期深受觀眾歡迎的演員。1966年,粵北采茶戲因為“文化大革命”而停止演出活動,直到1976年之后,才開展正常的演出、研究和創新活動。20世紀80年代后,通過創作、改編、整理而演出的一批劇目,如《女兒上大學》、《稱心花》、《阿三戲公爺》、《人生路》、《青峰山傳奇》等,既受到廣大觀眾的歡迎,又在廣東省的多項評獎中屢屢獲獎。舞臺上也涌現出吳燕城、陳聯鳳、藍興朗等一批優秀中青年演員。
高安采茶戲
古稱“江右上縣”的高安,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而高安采茶戲則是這塊古老土地上勤勞智慧的人民孕育出的一壇老酒,噴發著醉人的醇香。高安的農民或在蠶桑耕種之中,或在收獲喜慶之際,有感而發,信口引吭,一人呼,眾者和,管弦助興,鐃鈸取鬧,儺面雉首,相聚而樂,于是,一個古老的劇種便在農民們不經意的嬉鬧中誕生了。
縱覽高安采茶戲形成發展的畫卷,最引人注目讓人激動的還是建國以來的那部分,經過數百年的演繹發展,高安采茶戲形成了語言通俗質樸、唱腔淳婉清越、表演風格亦莊亦諧的藝術特色。曾被斥為“有乖禮俗”的野樂已登上藝術大雅之堂,成為在全國頗有影響的江西四大地方劇種之一。至今,贛中、贛西等地多個縣市劇團演出劇種均為高安采茶戲。
高安采茶劇團貫徹“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以強盛的生命力創造了一個個輝煌。劇團曾于1959年在廬山黨的八屆八中全會上為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鄧小平等中央領導獻演《四九看妹》。當年 10月經中共宜春地委決定,一次從高安地方劇團調去15名演員,成立宜春專區地方劇團。進入60年代中期,高安采茶戲再度進京,地采、高采在中南海懷仁堂為中央領導聯袂演出《小保管上任》,引起轟動。隨即此劇在全國贏得一片喝彩,由上海天馬電影制片廠拍攝成舞臺藝術片公映。高安采茶戲進入改革開放時期,既注重弘揚時代主旋律,又保留了優秀的傳統文化底蘊,充分展現了贛中文化的濃郁風情。地采、高采致力于對戲劇內涵的開掘和表現手法的創新,編、導、演、音、舞美等各方面均進入成熟階段。1979年地采《孫成打酒》劇組進京參加建國三十周年獻禮演出,榮獲一等獎。爾后,《郎當索》、《樟樹坳風情》、《只要你過得比我好》、《斷雞》等劇目在歷屆江西省玉茗花戲劇節均奪得一等獎;《一家人》、《鄉潮》、《寒儒求監》也獲得較好成績。《寒儒求監》、《斷雞》還獲得華東“田漢戲劇獎”二、三等獎。1991年,高安采茶劇團又奉調進京參加首屆“中國民族文化博覽會”,榮獲“稀有劇種演出特別獎”。不久,由高安采茶劇團與江西電視臺聯合攝制的《孫成打酒》榮獲第八屆全國戲曲電視劇評比二等獎、全國第十四屆“飛天獎”短篇戲曲電視劇二等獎(一等獎空缺)。中央電視臺、江西電視臺緊接著又將高安采茶劇團的《南瓜記》、《斷雞》、《四九看妹》、《游湖》搬上熒屏,拍成舞臺藝術片與專題片向全國播放。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995 年,宜春地區采茶劇團創作演出的大型高安采茶戲《木鄉長》一舉奪得第四屆江西省玉茗花戲劇節劇目一等獎及編、導、演一等獎,緊接著又榮獲“全國戲曲現代戲交流演出”優秀演出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文化部“文華新劇目獎”和編、導、演單項“文華獎”,劇本獲“曹禺戲劇文學獎”,并參加四川成都第五屆中國藝術節演出。
高安采茶戲好戲連臺,人才輩出。50年來,這塊紅土地不但集結和造就了諶國泰、黎花英、羅運憨、吳其多、彭金花、劉如南、黃銀泉、彭金城等幾代表演藝術家,也培養了黃凱、馬正太、漆薪傳、胡桔根、趙日祥、劉敏濤等著名編導作曲家,他們精湛的表演藝術和創作功力一直為贛中老表津津樂道。
撫州采茶戲
舊名“三腳班”、“半班”。清初,撫州諸縣連年災荒,民多流徙,一部分難民以賣藝為生,將當地流行的民歌小調與燈采的表演形式相結合,開始脫離燈采表演,形成獨立的“三腳班”,產生了一批單臺戲和單臺調。其發祥地就是宜黃、臨川、崇仁、樂安四縣的交界地區。該地區早就流行的宜黃戲,為撫州“三腳班”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學習和借鑒條件。
初期的撫州“三腳班”僅有一旦一丑,外加一個“坐堂”(鑼鼓手),演唱單臺戲和小戲。至康熙、乾隆年間,才增加了小生行當。清末民初,“三腳班”開始向“半班”過渡,人員由三個增至七、八個,并增加了花臉老生行當,生旦凈末丑齊全,伴奏樂器也增加了二胡、三弦、笛子、嗩吶等。1934年,崇仁縣航埠采茶戲著名藝人張佑民組建撫州采茶戲的第一個職業半班“佑民堂”。爾后,職業半班相繼成立。一些撫州傀儡戲的部分老藝人,也加入“半班”演出,并將本劇種的大量劇目、伴奏曲牌和一些唱腔帶進了采茶戲。抗戰勝利后,豐城、高安的絲弦班進入撫州,同撫州“半班”藝人匯合,又給采茶戲帶來了“本調”、“小花調”等新腔,與本地單臺調、會田調相結合,分別發展為撫州“本調”和“撫調”。
撫州采茶戲,土生土長,健康質樸,鄉情濃郁;唱詞和念白,大量運用民間俗語和歇后語,通俗易懂,有濃厚的地方風格和生活氣息。
撫州采茶戲唱腔,大都來自民歌小調,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其傳統的唱腔是專曲專用的曲牌體腔調,后經發展創新,已出現大量板腔體唱腔。它的詞格一般為上下對偶的五字句、七字句或者十字句樂段。旋律特征為字多腔少,簡潔明快,每一唱段的行腔與地方語言的音調結合甚密,似吟似訴,頗具說唱音樂之風格。撫州采茶戲唱腔以純正的撫州話為語言標準。演唱時分男女分腔都用本噪,特別要求吐字的清晰與運腔的圓潤。總體唱腔可分為戲曲正調、戲曲雜調和民歌小調三類:
戲曲正調──系扳腔體腔調,有本調、撫調、單臺調、川調四種。本調是吸收豐城絲弦班的本調,摻合本地單臺調等發展而成的。它是上下句結構的徵調式唱腔,男、女分腔,有正板( 亦稱“長韻”)、簡板、疊板、快板、倒板、搖板、散板、清板、哭頭等板式。撫調是由本地會母調摻合高安絲弦班的小花調發展而成。它是上下句結構的宮調式唱腔,有男腔、女腔和丑腔的區分,并和本調一樣,具有豐富的板式。單臺調是本劇種最老唱腔,不分男女腔,但有四句三韻和兩韻,正弦(徵調式)和反弦( 宮調式)的區別,還有簡板。川調是由外來川調摻合單臺調和雙勸夫調的簡板發展而成。它男女腔調略分,具有徵調式和宮調式兩種收腔法,還有徵調式和羽調式兩種簡板。
戲曲雜調──主要是三腳班小戲中的腔調,一般以戲名為曲名,如“三伢子放牛調”、“撿春菇調”、“賣櫻桃調”、“賣花線調”、“雙勸夫調”、“下南京調”、“王媽媽罵雞調”、“補背褡調”等等。還有一部份則是三腳班后期吸收來的“南詞”、“北詞”、“信調”等等。另外,還包括一些吟唱音調。
民歌小調──除一部份單臺戲用的小調,如“數天下圖”、“打哩蓮花”、“想郎”、“打彩”等以外,還有“十二月采茶”、“銅錢歌”、“十杯酒”、“照花臺”等等。一般作戲中插曲用。
撫州采茶戲因脫胎于燈彩歌舞,故以反映短衣羅裙的小人物見長。其藝術特點是:有濃郁的地方色彩;語言生動詼諧、通俗易懂;唱做樸實,亦歌亦舞,活潑風趣。其表演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尤其小生小丑的扇子功、小丑的矮子步、小旦的手巾功,都從生活中提煉出來,既有淳樸的民間藝術韻味,又有個性鮮明的表演特色。如小丑的矮子步,動作幽默有趣,形象逼真,而且變化很多,有“猴拳步”、“蛤蟆跳”、“涉水步”、“雞公啄米”、“猴子跳圈”、“懶貓抓癢”等。又如小旦的手中功,運用大手帕,配合手眼身法步,或揉搓、或拋甩、或掩面、或飛轉,以表現人物的性格和思想情緒。再如小生(小丑)的扇子功,既有單手打,又能雙手雙肩打,有時繞指而轉,有時空中拋耍,左右開合,上下翻飛,豐富多彩,千姿百態。
撫州采茶戲的許多表演動作和舞蹈,如小旦的梳妝挑簾、床前驅蚊、繡花納底、縫補漿洗、摘茶采桑、開(關)門、云手、鷂子翻身等身段表演,小丑的挑擔推磨、趕牛鋤地、撐船推車等身段表演均十分細致逼真。在三角班小戲中,上述特點尤為突出。發展到“半班”演出大戲后,向古老劇種學習袍帶戲的表演程式,同時也吸收了歌舞話劇的養料,使其既能演傳統戲又能表現現代生活。
撫州采茶戲講究唱做并舉。手勢、眼神、身段、步法配合協調。旦角的基本步法有“云步”、“碎步”、“踮步”、“跪步”、“蹉步”、“小碎步”等;生角有“方步”、“蹉步”、“跪步”、“快蹉步”等;丑角有“矮步”、“跳步”等。丑角除矮子功外,有時還表演板凳功以及“虎跳”、“前仆”等各種滾翻動作。生、旦有時也要表演“搶背”、“劈叉”、“臥云”、 “烏龍絞柱”等地毯功。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采茶戲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祁門采茶戲
祁門采茶戲源自江西。清初,江西浮梁縣一些姓陳的人遷來祁門縣坑口一帶,帶來一種叫“饒河調”的戲,又稱為“江西調”,曲調明快,演奏簡單,很快流傳到閃里、歷口、祁紅、奇嶺等地,逐步形成了一個新的劇種——祁門采茶戲。采茶戲的曲調豐富,有“西皮”、“嗩吶皮(吹腔)”、“三凡”、“反二凡”、“撥子”、“秦腔”、“高二凡(吹腔)”、“文詞”、 “南詞”、“北詞”、“花調”等數十種。
“祁門采茶戲”是世界名茶“祁紅”故鄉安徽省祁門縣的一種與茶共生、為茶而演的茶鄉地方戲曲,是我國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主要特點是:茶人編,茶人演;演茶人,演茶事;茶山唱,茶鄉演;方音重,茶味濃。
祁門縣地處安徽、江西交界之處,產茶歷史悠久,早在唐代就已有祁門人業茶的記載。但祁門采茶戲的誕生,卻要遲至清代末期“祁紅”創制成功之后。由于當時地處窮鄉僻壤的祁門人煙稀少,加之祁紅制作工序繁雜、作業量大,急需大量采茶、制茶人手。因此,近鄰的江西浮梁和安徽安慶等地的農人,便紛紛北上南下來到祁門,女采男制,入鄉隨俗,安居樂業,共興茶事。 “江西采茶戲”和“安慶黃梅戲”這兩種劇種的因子,便也隨之傳入祁門,并與祁門的鄉音古戲(如,目蓮戲、儺舞儺戲等)兼收并蓄、相互嫁接成一種完全嶄新的地方戲曲,祁門采茶戲于是應運而生。
祁門采茶戲的曲調十分豐富,有西皮、二凡、高二凡吹腔、反二凡、撥子、秦腔、嗩吶皮、文詞、南詞、北詞和花調等數十種。起初,祁門采茶戲以清唱的來形式表演,無論是茶山還是鄉場乃至于古祠堂、古戲臺,什么地方都可隨時開唱。真正以戲曲表演的形式登上舞臺表演,則是民國初年的事兒。當時祁門采茶戲已經相當紅火,史籍中有“連演七天七夜”的演出紀錄。據當地茶文化資料稱,解放前夕“在祁門上演的采茶戲傳統劇目就有大戲12本,小戲46本”。最具代表性的祁門采茶戲劇目有《采茶》、《海老三種茶》、《祁門紅茶》、《天下的紅茶數祁門》、《茶場就是我的家》等,特別是其中有六幕的祁門采茶戲《天下的紅茶數祁門》尤其值得一提,因為這部初創于1937年的采茶戲的原始腳本的編劇者,正是由民國北京政府農商部于1915年在祁門縣創辦的“祁門茶葉改良場”的場長、著名茶葉專家胡浩川先生。這部以六幕采茶戲為載體,詳細演繹祁門名茶從鮮葉采摘到初制再到精制的完整過程的祁門采茶戲,在慶祝祁門解放的歡慶晚會上公演后,反響相當強烈。而另一部劇名叫《海老三種茶》的祁門采茶戲,則以其全部采用祁門方言演唱、道白的特色而載入祁門采茶戲史冊。
祁門采茶戲作為祁門茶鄉彌足珍貴的茶文化遺產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和發展,新編的祁門采茶戲劇目不斷涌現,并在參加全縣、全地區和全省的文藝匯演中屢屢獲獎。現在,海內外客人談到祁門,不但馬上就能提到 “祁紅”名茶,而且還要提到“祁門采茶戲”,因為它是“祁紅之鄉”又一朵令廣大茶人喜聞樂見的、飽蘸茶香的茶文化奇葩。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歷史學在職研究生有含金量嗎?從含金量看,教育部政策支持專業學位教育,其培養目標明確。課程設置兼顧理論與實踐,如南昌大學中國史在職研項目,涵蓋多門核心課程并要求實...
管理學在職研究生有哪些具體研究生方向?管理學在職研究生方向眾多。管理科學與工程結合數學和信息技術優化決策,適合技術轉管理崗;工商管理培養中高層管理者;高級工商管...
哲學在職研究生哪個學校好?哲學在職研究生授課方式以網絡班為主,通過直播授課、視頻回訪等形式上課,時間地點靈活,適合距離遠或學習時間零碎人員,多提供錄播視頻,學員...
教育學在職研究生考試考什么科目?主要通過同等學力和專業碩士招生。同等學力申碩考外國語和學科綜合,外國語有口語交際等題型,學科綜合含主客觀題。專業碩士先參加全國聯...
理學在職研究生有哪些具體研究生方向?數學可用于金融建模等;物理學支撐半導體研發等;化學涉及醫藥研發等崗位;地理學應用于城市規劃等;大氣科學受環保等部門需求;地質...
國際法學在職研究生考哪些科目國際法學在職研究生通過同等學力的方式招生,滿足招生條件即可免試入學。后期課程學習完畢并符合碩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