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地區信息: |
|
、谟兄赶驑说牡貓D,指向標的箭頭指向北方;
③經緯網地圖,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10.等高線的疏密與坡度
同一幅地圖中等高線越密,坡度越陡。
11.等高線的凸向與地形
等高線向高處凸出的地方為山谷,向低處凸出的地方為由脊。
12.不同日期的分界線
零點經線往東至日界線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線為地球上的“昨天”。
13.天體系統的層次
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
→總星系
河外星系
14.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俦容^穩定和安全的宇宙環境;
②日地距離適中,地球表面溫度適宜,存在液態水;
、鄣厍蝮w積和質量適中,有足夠引力吸引大量氣體,形成大氣層。
15.月相的變化
、傩略拢ㄞr歷初一、徹夜不見);
②上弦月(初七、初八、上半夜西方天空);
③滿月(十五、十六、通宵可見);
、芟孪以拢ǘ⒍、下半夜東方天空)。
16.地球的自轉
、俜较颍ㄗ晕飨驏|、北極上空俯視呈逆時針方向、南極上空俯視呈順時針方向);
、谥芷冢1恒星日,即23時56分4秒);
、鬯俣龋ń撬俣龋撼龢O點外,其它各點均為15°/時;線速度:1670COSФkm/h);
④地理意義(a.晝夜更替,周期為1太陽日,即24小時。b.經度每隔15°,地方時相差1小時,越向東,地方時越早,c.地球表面水平運動的物體,其運動方向發生一定的偏轉,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17.北極星的地平高度與當地緯度的關系
北半球觀測,北極星的地平高度與當地緯度相等。
18.地球的公轉
、佘壍溃E圓軌道1月初近日點,7月初遠日點);
、诜较颍ㄗ晕飨驏|、北極上空俯視呈逆時針方向,南極上空俯視呈順時針方向);
、壑芷冢1恒星年,即365日6時9分10秒;回歸年,即365日5時48分46秒);
④速度(角速度為1°/d,線速度約為30km/s;近日點快,遠日點慢);
、莸乩硪饬x(a.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b.四季和五帶的劃分)。
19.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以北半球為例)
從冬至到第二年夏至,太陽直射點自23°26ˊS向北移動,經過赤道(春分時),到達23°26ˊN;從夏至到冬至,太陽直射點自23°26ˊN向南移動,經過赤道(秋分時),到達23°26ˊS.其周期為1回歸年,即365日5時48分46秒。
20.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由太陽直射的緯線(正午太陽高度為90°)向南北兩側依次遞減;由太陽直射點(太陽高度為90°)向四周依次遞減;晝半球>0°,夜半球<0°;晨昏線上為0°
21.晝夜長短的變化(以北半球為例)
夏半年,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極點附近為極晝,夏至日,晝最長夜最短,極圈以內為極晝;冬半年,晝短夜長,緯度越高,晝越短,極點附近為極夜,冬至日,晝最短夜最長,極圈以內為極夜。春秋二分,全球各地晝夜平分;赤道上,終年晝夜等長。
22.四季的劃分
我國古代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起點;歐美國家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為四季的起點;北溫帶許多國家一般把3、4、5三個月劃分為春季、余類推。
23.五帶的劃分
南北回歸線之間(有太陽直射)為熱帶,極圈以內(有極晝極夜)為寒帶、其余為溫帶。
24.氣溫的垂直分布
對流層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遞減,平流層下層隨高度變化很小,在30千米以上,氣溫隨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
25.氣溫的水平分布
緯度越高,氣溫越低,夏季陸地氣溫高于海洋,冬季相反;氣溫高的地方,等溫線向高緯凸出,反之,氣溫低的地方,等溫線向低緯凸出,撒哈拉沙漠為全球炎熱中心,世界極端最低出現在南極洲,北半球寒冷中心為西伯利亞地區。
【責任編輯:盧雁明 糾錯】 |
|
閱讀上一篇:成人高考地理原理規律歸納資料三 |
|
閱讀下一篇:下面沒有鏈接了 |
成考高升本最新輔導課程 |
成考高升本最新網絡課程 |
查看相關:課程 書店 論壇 | ||
培訓課程 | 開課時間 | 上課地點 | 課時 | 優惠價 | 報名 | |
---|---|---|---|---|---|---|
09.3.24 |
人大培訓 |
¥560 |
||||
09.4.15 |
人大培訓 |
¥590 |
||||
09.4.18 |
人大培訓 |
¥560 |
||||
|
·2009年成人高考高起點英語考前沖刺輔導練習題 |
·2009年高起點英語考前沖刺輔導練習題(十七) |
·2009年成人高考英語三級閱讀指導匯總 |
·2009年成人學位英語必備詞匯手冊匯總 |
·2009年成人高考英語分類詞匯資料匯總 |
·2009年成人高考英語分類詞匯資料三 |
·09年成人高考高中起點數學選擇題的解題方法 |
·成考高起點數學(理)預測試卷一 |
·成考高起點數學(理)預測試卷三 |
·成考高起點數學(理)預測試卷四 |
·成人高考高起點數學預測試卷(一) |
·成人高考高起點數學預測試卷(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