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當代國際分工的主要因素
來源:網絡發布時間:2010-09-27 09:31:48
影響國際分工發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會經濟方面的條件,包括各國的科學技術水平、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國內市場的大小、也有國際政治方面的條件,各國政府、國際經濟秩序的情況以及各國的自然條件的差異,包括氣候、土地、資源、國土面積、人口、地理條件等等。
(一)生產力發展水平
生產力的高低決定商品生產的成本。商品生產成本的高低決定了該商品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力。取得競爭優勢的出口國,可以在較長一段時期內形成生產該商品的固定分工格局。沒有取得競爭優勢的國家,或者競爭優勢略差一些的國家,完全可通過提高該商品生產中的生產力、降低成本,逐步建立自己在該商品生產與出口中的優勢,改變國際分工的格局。相反,已經在某種商品的生產與出口中取得競爭優勢的出口國,如果生產力提高較慢,被其他國家趕上來,會逐步失去優勢,成本會逐漸地高于其他國家,最終失去出口機會,這也會改變已有的國際分工格局。
(二)科技革命
科學技術是生產力,歷史上的科學技術革命曾深刻地改變了社會物質生產領域的許多狀況,促使社會產生了新的產品和新的產業部門,同時使勞動過程和生產工藝不斷變革,從而使社會分工和國際分工發生變化。18世紀末,英國發生產業革命之后的國際分工,不同于以前工場手工業時代的國際分工。19世紀中期以后,蒸汽機的廣泛應用,鐵路、輪船、電報等的出現,這一切又使國際分工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開始打破了只有英國是世界工業中心的局面,到20世紀初,隨著壟斷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帝國主義的資本輸出不但使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而且也使現代生產技術和設備輸出到殖民地半殖民地,使世界各國更深入地卷到國際分工之中。
戰后的科技革命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技術和產業部門,如原子能、電子計算機、航空航天技術等。這一切使原先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存在的產業部門分工進一步發展到部門內部分工。現代新技術的研究開發需要大量的資金和極其巨大的科研力量,這促使不少國家走上聯合開發的道路。現代交通、通信技術的發展使運費不斷下降。許多產品的生產可以通過各國的產品零部件生產和工藝流程上的分工來完成。以往的鋼鐵工業中心通常是在煤礦、鐵礦附近,但是自從十幾萬噸,甚至幾十萬噸的大型專用運輸船出現之后,從萬里以外的地方運來鐵礦石和煤炭進行鋼鐵生產的日本,在世界鋼鐵市場上保持了強大的競爭力。在現代技術高速發展的影響下,不少國家的鋼鐵工業開始從煤、鐵礦產地向港口轉移。過去沒有煤、鐵礦而依賴進口鋼鐵的國家,在其港口建立了自己的鋼鐵工業,并成為鋼鐵出口國的例子并不少見。
(三)自然條件
任何社會的經濟活動都是建立在一定的自然條件之上的。馬克思指出:“正像威廉·配第所說,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⒁這里說的土地就是指自然條件。應當指出,一定的自然條件只是提供了進行生產和國際分工的可能性,并不提供這方面的現實性。要把可能性變為現實性還需要其他條件的配合。鐵礦、煤炭、石油的生產前提是應該有這方面的礦藏,但要使這些礦藏開發出來并銷售到世界市場上去,沒有一定的科學技術和生產力水平是不可能的。海底油田的開發使英國和挪威成為石油出口國,但在勘探和開采海底油田的技術發明以前,這兩個國家卻是石油的進口國。
許多農產品的生產需要一定的自然條件,像咖啡、橡膠、可可需要一定的熱帶氣候,而水稻、茶葉也需要一定特殊的氣候條件。因此,農產品生產上的國際分工受自然條件的影響大一些。但是,從整個世界經濟發展趨勢來看,自然條件在國際分工中的作用在下降。因為自然條件主要影響農礦等初級產品的生產,而現代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大量合成的替代品。比如,合成橡膠的發明與生產就使許多國家減少了對天然橡膠的進口。而且現代的經濟增長越來越依靠技術進步而不是原材料的增加投入。人們不斷發明更加節能的生產方式,對產品更強調高科技的含量和高附加值,因此自然條件在現代國際分工中的影響是不斷下降的。
(四)人口、生產規模和市場情況
世界人口在各國分布是很不平衡的。有的國家人口眾多密度很大,勞動力顯得比較豐富;有的國家人口密度低,因而勞動力顯得比較稀缺。各種產品的生產對勞動力的需求情況是不同的。勞動力豐富的國家在生產勞動密集型產品方面具有比較優勢,而勞動力稀缺的國家則在生產其他生產要素密集的產品方面具有優勢,這樣就會在這樣兩類不同的國家中產生分工。而且,人口的教育水平的高低也會影響國際分工。因為受教育程度高的勞動力相當于多倍的簡單勞動力,而且適合于生產技術密集的高科技產品。于是,教育事業發達、勞動力素質高的國家可以發展高科技產品的生產和出口,而勞動力素質低的國家只能生產一般的勞動密集型產品。
生產規模的經濟性也會影響國際分工。現代工業要求大規模生產以便獲得規模經濟的好處。在許多工業部門,有時候一家工廠或一個企業的經濟批量,就會超過一個國家市場的容量。比如英國經濟學家布勞恩等人就指出,雖然西歐許多國家都能生產集成電路塊,但只要一家現代化工廠生產的集成電路塊就能滿足所有西歐國家的需要。因此,沒有必要在西歐的每個國家都生產集成電路塊。在世界市場的調節下,各國就會根據規模經濟的要求去發展一個或幾個產業部門的生產,通過市場滿足所有國家對這些產品的需求。規模經濟還反映在各國合作生產某一產品,使其產量達到經濟批量,從而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競爭力。比如,生產大型噴氣式客機需要大量的研究開發資金和大量的科研力量,西歐各國如若各自單干,也許能生產出這種飛機,但由于西歐各國的市場相對較小,他們生產的飛機達不到經濟批量,勢必在世界市場上競爭失敗。西歐各國通過聯合開發生產“空中客車”飛機。由于各國進行專業化分工,又有整個西歐大市場作為基礎,就達到了規模經濟的效應,現在歐洲的“空中客車”飛機已成為美國波音飛機公司的有力競爭者。
現代科技的發展和社會富裕程度的提高,使產品差異化、多樣化得到發展。產品的種類、質量、規格、性能、外觀等日新月異;新的產品不斷出現,原有的產品又不斷升級,以新的規格、型號出現在市場。據統計,電子工業產生到現在,電子產品已有幾萬種。合成纖維的種類也隨著化學技術的發展而不斷增加。顯然,沒有一個國家能夠生產出所有這么多種類的產品去滿足口味千差萬別的消費者。因此,各國有必要通過國際分工,去生產出本國有比較優勢的那些種類、規格、性能、商標的產品,去滿足整個國際市場的需要。
(五)跨國公司的發展
戰后跨國公司的大發展是推動當代國際分工的重要力量。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生產的分工可以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各個企業和各個生產單位通過市場而聯系起來的分工;另一種就是在企業或生產單位內部的分工。這種企業內部的分工是在企業經理的指揮下進行的。進入帝國主義時期之后,資本主義企業規模有擴大的趨勢,逐步形成了一些壟斷企業。這些壟斷企業把它們的生產、銷售活動擴展到國外去,形成了跨國公司,從而把企業內部的有組織、有計劃的分工擴展到世界范圍。跨國公司通常是伴隨著它們的資本輸出而進行這種擴展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的國際政治、經濟環境十分有利于跨國公司的發展,因而跨國公司在戰后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使國際分工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
戰后跨國公司主要投資于制造業,而且是具有新技術的制造業。跨國公司的資本輸出具體表現為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互相投資,由此產生的主要是水平型國際分工。這種投資流向反映到國際貿易方面,就是發達國家之間的制成品貿易發展迅速,并成為當前國際貿易的主要部分。
跨國公司為了保證對產品市場的控制,通常避免把生產過程的所有環節都放在同一個國家。它們通常在總公司保留最重要的研究與開發及其他關鍵環節,而把其他生產環節分散到不同國家,并通過公司內部交易等控制活動,把各國的國內生產活動聯系在一起,從中獲取高額利潤。這種情況下,各國間的分工就反映了跨國公司的垂直一體化體系的內部分工。
(六)國家政策和國際政治經濟秩序
在一定經濟基礎上產生的上層建筑,如國家力量、經濟政策、國際組織等又能給經濟基礎以反作用力,促進和推動經濟基礎的發展。在國際分工方面也是如此。當年英國等歐洲殖民帝國為了形成有利于自己的國際分工,就運用國家的力量,強迫其殖民地按照宗主國的需要去發展單一農作物。殖民主義者還用武力打開別國大門,強迫受侵略國家接受殖民主義者的貿易條件,把別國納入到有利于其剝削的國際分工體系中去。
戰后的民族獨立運動風起云涌,一大批殖民地國家獲得了獨立。它們為了擺脫殖民統治留下來的單一經濟結構和對宗主國的經濟依賴,紛紛提出發展民族工業的政策措施,于是這些發展中國家的制造業就獲得了很大的發展。據聯合國有關機構的統計,戰后發展中國家工業生產增長速度超過了發達國家。比如,從1960年到1970年,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工業生產年均增長5.3%,而發展中國家為7.5%;從1970年到1980年,這兩個數字分別是3%和4.5%。有些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通過政府指導下的工業化政策,成功地發展了制造業,進入 了“新興工業化國家”的行列。
國際的政治、經濟秩序也起著延緩或推進國際分工的作用。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各資本主義國家為了轉嫁經濟危機,實行以鄰為壑的高關稅政策,各國進行競爭性貨幣貶值,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十分緊張,結果極大地阻礙了國際分工的發展。戰后各國達成了《關稅與貿易總協定》,建立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這些超國家的國際經濟組織協調了各國的貿易政策,通過了多次關稅和非關稅減讓談判,大幅度地降低了各國的關稅水平,減少了非關稅壁壘,保持了匯率的穩定,推進了貿易自由化。戰后世界國際貿易的增長速度高于世界經濟的增長速度。這表明,戰后的國際經濟秩序促進了國際分工的發展。當然,戰后興起的地區經濟一體化趨勢,促使建立了一些地區性的經濟貿易集團。這些集團成員國之間的部分或全部產品免除關稅。歐盟從1999年1月1日起在統一市場內實行統一貨幣——歐元,必將進一步促進成員國之間的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