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國際商務師考試輔導理論與實務復習資料(2)
來源:育路國際商務師考試網發布時間:2011-05-24 09:26:14
為了幫助考生系統的復習國際商務師課程 全面的了解國際商務師考試的相關重點,小編特編輯匯總了 2011年國際商務師相關資料 希望對您參加本次考試有所幫助!!
戰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對外貿易
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包括:澳大利亞、奧地利、比利時、加拿大、丹麥、芬蘭、法國、德國、冰島、愛爾蘭、意大利、日本、盧森堡、荷蘭、新西蘭、挪威、西班牙、瑞典、瑞士、英國和美國。
這些國家的人口,1990年為8.23億,占當時世界總人口的15.5%,其面積為3255萬平方公里,占世界總面積的24.3%。
這些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1990年為163474億美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19846美元,相當于同期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國內生產總值37120億美元的4.4倍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1311美元的15倍。
在這些國家的經濟結構中,工、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不斷下降。農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由1960年占6.3%下降到1990年的2.5%;同期工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由36.4%下降到26.6%,與工農業的情況相反,勞務部門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顯著提高;同期,它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從51.6%上升至U 64.7%。
戰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外貿易發展的主要特點:
一、發達國家在世界貿易發展中很不平衡
戰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貿易中仍占支配地位,但發展很不平衡(見下表)
資料來源: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國際貿易和發展統計手冊(1992)》,表1.9和各類國家在世界進出口貿易中所占比重(%)
戰后美國的世界貿易地位衰落的主要原因是,商品競爭能力差,這與美國勞動生產率的增長速度較慢、產品質量和適應性不強等原因有關。而德國、日本的世界貿易地位迅速提高的主要厲因,是與它們的經濟高速增長和大力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以及所采取有利于提高商品競爭能力的政策措施密切相關的。
二、國際貿易商品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
(一)傳統商品貿易結構進一步向高級化、多樣化的制成品發在傳統商品貿易中,初級產品所占比重在迅速下降,而制成品占比重在不斷上升。其中,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各種工業制成品出口商品結構中所占的比重則大大高于整個世界和其他兩種類國家的水平。與此同時,在制成品構成中,高技術產品已占主要地位。在發達國家制成品出口中,高技術產品已高達60%。
工業制成品在出口商品結構中所占的比重(%)
工業制成品在出口商品結構中所占的比重(%)
(二)技術貿易日益發展
伴隨著世界科學技術的進步,由技術、信息和智能構成的"軟技術"已成為國際貿易中的獨特貿易商品。60年代中期,世界技術貿易總額為25億美元。70年代中期增加到¨o億美元,80年代中期又突破500億美元,平均每十年翻兩番。目前,技術貿易主要在工業發達國家中進行。發達國家之間的技術貿易約占世界技術貿易總額的80%,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技術貿易只占世界技術貿易總額的1.o%。在世界技術貿易中,跨國公司控制了相當的份額。
(三)服務貿易地位上升
服務貿易包括商業性服務、通訊、建筑、銷售、教育、金融、保健、旅館和飯店、保險、個人文化與娛樂、交通運輸等類別。據統計,商業服務貿易在整個世界出口商品構成中的比重已從1980年的17%提高到1989年的19%,貿易額已達到6530億美元,其年均發展速度(1980-1989年)為6.5%,高于商品貿易的年平均發展速度4.5%。
三、貿易集團化的趨勢加強,爭奪國外市場斗爭日趨加劇戰后初期貿易集團化就已出現,50年代和60年代出現了大批經濟貿易集團,70年代到80年代初期處于停頓狀態,80年代 后半期又掀起世界范圍經濟貿易集團化的高潮。
(一)國家貿易集團在加強
L歐洲經濟共同體1985年宣布,它到1992年將形成一個大市場,成員國間不僅相互免除關稅、商品完全自由流動,而且資金、人員和勞務也自由流通。據歐共體委員會發表的最新報告,為保證人員、商品、勞務和資本自由流動所需措施中的80%已獲通過,即1985年《關于建立內部市場的白皮書》預計o制訂的282項措施中,截至1991年底止,已有232項被確定下來。到1993年初,從總體上看,歐共體建立統一大市場的近期目標已基本實現,統一大市場已開始運行。
2.美國與加拿大締結自由貿易協定,規定從1989年1月1日起的10年內,美加之間逐步減免以至取消關稅,形成美加自由貿易區。此后,美國與墨西哥就簽訂貿易協定開始談判。
3.面對歐洲和美洲的經濟貿易集團化趨勢,亞太地區官方和學者提出了建立"太平洋共同體"、"東亞經濟圈"和"華人經濟 圈"的種種設想。1994年11月15日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的國家領導人,在印尼茂物舉行會議,發表了《茂物宣言》,宣布:不遲于2020年在亞太地區實現自由、開放的貿易和投資的目標。
(——)貿易集團化趨勢在進一步擴大
1.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自由貿易聯盟于1991年10月22日就建立歐洲經濟區達成協議。根據協議,歐共體12國和聯盟7國將從1993年1月1日起實現商品、人員、勞務和資本的自由流通,從而形成一個占世界貿易量42%的自由貿易市場。
2.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自由貿易區與地中海國家之間的經濟貿易將加強。
3.美國進一步推動與墨西哥和拉美一些國家的自由貿易協定談判。1992年12月美、加、墨三國首腦分別在各自的首都簽署了北美自由貿易協定。1993年11月美國國會通過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建立北美自由貿易區。
4.澳大利亞與新西蘭的經濟貿易合作將加強。兩國間貨物貿易的自由化比原計劃提前五年開始實行。從1990年7月1日起,所有原產于新西蘭或澳大利亞的產品在兩國貿易中將免征進口關稅。
(三)貿易集團在世界貿易中的地位不斷提高
歐共體在世界出口貿易中的比重從1980年的34.1%提高到1991年的39.3%。其中各成員國之間的貿易增長尤為迅速。歐共體各成員國之間的貿易在世界貿易中的比重從1985年的18.3% 提高到1991年的24.5%。
(四)發達國家之間爭奪國外市場的斗爭進一步加劇
1.美國、歐洲經濟共同體、日本之間的貿易戰日益加劇。表現在:(1)美歐農產品貿易戰逐步激化;(2)日美之間的貿易戰不斷升級。80年代中期以前,日美的貿易摩擦主要是由于日本個別商品對美出口劇增引起的摩擦,涉及的商品有紡織品、鋼鐵、汽車和彩色電視機等。80年代中期以后,日美的貿易摩擦已由個別商品的出口劇增變為許多商品出口劇增的整體不平衡的經濟摩擦;(3)歐洲共同體與日本貿易關系日益緊張,對日貿易逆差不 斷擴大。
2.在這場市場斗爭中,引起的摩擦的范圍愈來愈廣泛,不僅包括傳統工業品、農產品,而且包括尖端技術產品和服務貿易。
3.在這場斗爭中,不僅表現為限制商品進口,保護本國市場或經濟集團的內部市場,還表現為迫使對方開放市場。70年代,日本和美國、歐洲經濟共同體之間貿易摩擦的重點是喪失比較優勢的國家限制商品進口和要求對方限制出口來保護本國或經濟集團的市場。進入80年代后,這-重點轉向強迫對方開放市場,增加市場準入,否則就對該國進行制裁和報復,這是美國、西歐國家對付日本等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