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分工的產生、發展與學說輔導(1)
來源:育路國際商務師考試網發布時間:2011-06-01 16:38:47
為了方便大家更好的復習,參加2011年國際商務師考試,育路教育網特收集匯總了國際商務師考試國際分工練習的輔導資料,希望對您有所幫助,順利通過國際商務師考試!
第四節 國際分工學說
一、亞當。斯密的國際分工學說
斯密在其代表著作《國富論》中,提出了國際分工與自由貿易的理論,并以此作為他反對重商主義的“貿易差額論”和保護貿易政策的重要武器。他首先分析了分工的利益。他認為分工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原因是:分工能提高勞動的熟練程度;分工使每個人專門從事某項作業,可以節省與其生產沒有直接關系的時間;分工有利于發明創造和改進工具。
斯密認為,適用于一國內部的不同職業之間、不同工種之間的分工原則,也適用于各國之間,從而形成其國際分工理論。自由貿易會引起國際分工,國際分工的基礎是有利的自然稟賦,或后天的有利生產條件。它們都可以使一國在生產上和對外貿易方面處于比其他國家有利的地位。如果各國都按照各自的有利的生產條件進行分工和交換,使各國的資源、勞動力和資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將會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及增加物質財富。
這個理論是按各國絕對有利的生產條件進行國際分工,也叫做絕對成本理論。
(2005年試題)
絕對成本理論的代表人物是( A )
A、亞當。斯密 B、大衛。李嘉圖
C、赫克歇爾 D、俄林
二、大衛。李嘉圖的“比較成本說”
(一)比較成本說的主要內容
李嘉圖的代表著作是《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他的“比較成本說”是在亞當。斯密絕對成本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李嘉圖認為每個國家不一定生產各種商品,而應集中生產那些利益較大或不利較小的商品,然后通過國際貿易進行商品交換。在資本和勞動力不變的情況下,生產總量將增加。如此形成的國際分工對貿易各國都有利。
為了闡述這個理論,李嘉圖以英國和葡萄牙為例進行說明,兩國情況如下表所示:
李嘉圖認為,在資本與勞動力在國際間不能自由流動的情況下,按照比較成本理論的原則進行國際分工,可使勞動配置更合理,可增加生產總額,對貿易各國均有利。但其前提必須是完全的自由貿易。
(二)對“比較成本說” 的評價
1.比較成本理論在歷史上曾起過進步作用,它為自由貿易政策提供了理論基礎,推動了當時英國資本積累和生產力的發展。
2.比較成本理論只提出國際分工的一個依據,未能揭示出國際分工形成和發展的主要原因。成本、自然條件等因素對國際分工的形成有一定的影響,但不是惟一的和根本的因素。實際上,生產力、科學技術、社會條件等都對國際分工有重要的影響。
3.比較成本理論未能揭示出國際商品交換所依據的規律,即價值規律的國際內容。
(單選)按“兩優取其優,兩劣取其次”原則進行分工的思想是( )提出的
A.亞當。斯密
B. 大衛。李嘉圖
C.俄林
D.以上都不是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