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選 1.俄林認為區域貿易或國際貿易產生的直接原因是: A.不同商品之間實行自由貿易 B.生產要素在各國間自由流動 C.各國所生產的同樣產品的價格絕對差 D.各國實行規模經濟 答案:C 2.認為土地、勞動、資本的比例關系是決定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發生和發展的最重要的因素,這種觀點是: A.絕對成本說 B.比較成本說 C.赫—俄學說 D.以上都不是 答案:C 3.一國擁有的勞動要素充裕,故它應專門生產勞動密集型產品對外進行交換。這種說法來自: A.李嘉圖的比較成本說 B.李斯特的保護幼稚工業理論 C.亞當·斯密的絕對成本說 D.赫一俄的要素比例說 答案:D 4.俄林解釋國際分工與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依據的是: A.絕對成本差異 B.相對成本差異 C.要素稟賦相對差異 D.規模經濟效益遞增 答案:C 5.赫—俄要素比例說認為,每種生產要素的價格,是由: A.它們的國際價格決定的 B.它們的有效使用價值決定的 C.它們的供給和需求決定的 D.它們的國內價值決定的 答案:C 6、宗主國同殖民地等落后國家之間的分工屬于( B ) A、水平型分工 B、垂直型分工 C、混合型分工 D、內部分工 7.國際分工形成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是: A.自然條件 B. 社會生產力 C.資本流動 D.上層建筑 答案:B 8.在國際分工格局中,居于主導地位的是: A.工業國與工業國間的分工 B. 工業制成品生產國與初級產品生產國間的分工 C.農業國與農業國間的分工 D.紡織國與紡織國間的分工 答案:A 9.大衛·李嘉圖的代表著作是: A.《國富論》 B.《國際貿易》 C.《域際和國際貿易》 D.《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 答案:D 10.李嘉圖認為國際貿易產生的根源是: A.各國生產各種商品的勞動生產率不同 B. 各國生產要素稟賦不同 C.各國間商品價格不同 D.各國間要素價格不同 答案:A 11.中國生產手表需8個勞動日,生產自行車需9個勞動日,印度生產手表和自行車分別需12個和10個勞動日,根據比較成本說: A.中國宜生產和出口手表 B. 中國宜生產和出口自行車 C.印度宜生產和出口手表 D.印度不宜參加國際分工 答案:A 多選 1.國際分工的相關說法中,正確的有: A.國際分工對國際貿易地區分布只有間接影響 B.19世紀國際分工的主要形式是宗主國和殖民地等落后國家之間的分工 C.國際分工是當代國際貿易發展的主動力 D.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最重要的利益是各國能更有效地利用各種生產因素 E. 國際分工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突出地表現在科學技術的重要作用上 答案:BCDE 2.西方國際分工代表性論點包括: A.羅伯特遜的“經濟增長發動機”學說 B. 大衛·李嘉圖的“比較成本說” C.亞當·斯密的“絕對成本說” D.李斯特的“保護幼稚產業說” E. 赫克歇爾-俄林的“要素稟賦說” 答案:BCE 名詞解釋: 1.水平型國際分工:是經濟發展水平大體相同的國家之間的分工,表現為工業部門之間或工業部門內部的分工 2.垂直型國際分工:是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的國家之間的分工,它們之間表現為工業與農業、礦業之間的分工。 3.混合型國際分工:是把垂直型和水平型混合起來,表現為發達國家對某些發展中國家或地區是垂直型,而對其他發達國家是水平型。 4.對外貿易依存度:也叫對外貿易系數,是指一國對外貿易額(出口額與進口額之和)在該國國民生產總值(或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 判斷題: 1.赫-俄的要素稟賦說,假定各個國家在生產商品時所使用的生產技術是一樣的,忽視科學技術的作用。 答案:正確 2.戰后,在國際分工中,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間的分工居于主導地位。 答案:錯誤 簡答題: 1.述赫-俄的要素稟賦說和古典學派的比較成本說的區別? 答題提示:(1)古典學派認為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商品所花費的勞動時間決定的。而以俄林為代表的新古典學派則用在互相依賴的生產結構中的多種生產要素的理論代替了古典學派的單一生產要素的勞動價值理論。 (2)李嘉圖認為國內價值理論不能適用于國際貿易,俄林則把國內價值理論擴大到區際貿易或國際貿易上。 (3)古典學派認為國際貿易發生的原因是各個國家生產各種商品勞動生產率的差異,而且各國勞動生產率及其差異都是固定不變的。俄林則在他的生產要素稟賦理論中,假定各個國家在生產商品時所使用的生產技術是一樣的,因而排除了各國勞動生產率的差異。 2.赫-俄的要素稟賦說的三個重要結論是什么? 答題提示:(1)每個區域或國家利用它的相對豐富的生產諸要素(土地、勞動力、資本等)從事商品生產,就處于比較有利的地位,反之,則處于不利地位。 (2)區域貿易和國際貿易的直接原因是價格差別,即各個地區或國家間商品價格不同。 (3)商品貿易一般趨向于(即使是部分地)消除工資、地租、利潤萬個產要素收益的國際差別。 3.李嘉圖比較成本說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答題提示:李嘉圖的代表著作是《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他的“比較成本說”是在亞當·斯密絕對成本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根據斯密的觀點,國際分工應按地域、自然條件絕對的成本差異進行,即一個國家輸出的商品一定是生產上有絕對優勢、生產成本絕對低于他國的商品。李嘉圖進一步發展這一觀點,他認為每個國家不一定生產各種商品,而應集中生產那些利益較大或不利較小的商品,然后通過國際貿易進商品交換。在資本和勞動力不變的情況下,生產總量將增加。如此形成的國際分工對貿易各國都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