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國際商務師考試專業知識輔導(1)
來源:國際商務師考試網發布時間:2011-07-29 08:55:14
為了幫助考生系統的復習國際商務師考試 課程全面的了解國際商務師考試的相關重點,小編特編輯匯總了 2011年國際商務師考試相關資料,希望對您參加本次考試有所幫助!!
吸收論
吸收論是米德和亞歷山大在戰后初期提出來的。它是以凱恩斯宏觀經濟理論為基礎,分析開放經濟條件下,國民收入各變量和總量對國際收支的影響。該理論認為,由于國內商品和勞務的消費大于生產,因此必須輸入國外的商品和勞務加以彌補,故出現國際收支逆差。
凱恩斯的國民收入均衡公式是:
國民收入=消費+投資,
總收入=總支出
但凱恩斯是以封閉經濟作為考察對象,如果把對外貿易包括在內,則國民收入的均衡公式為:
Y=C+I+G(X-M)
移項:X-M=Y-(C+I+G)
亞歷山大將X-M用B表示,C+I+G用A表示,則:
B=Y-A
其中,B為國際收支差額,Y為國民收入,A為總支出或總吸收。
該公式表明國民收入減去國內總支出等于國際收支差額。國際收支順差意味著總收入大于總吸收,逆差意味著總收入小于總支出。所以一國國際收支最終是要通過改變收入或吸收來調節。或增加收入或減少支出。因此吸收論的政策主張 是:增加產量Y或減少支出A.約翰遜分別稱之為支出轉向政策和支出減少政策。
所謂支出轉向(轉換)政策具體分兩種:一是貨幣貶值,二是貿易控制(包括關稅、補貼和數量限制等)。貶值的目的是通過相對價格的變動把國內支出轉向國內產品,貿易控制一般針對進口,目的是把國內支出從進口轉向國內產品。有時也用于刺激出口,目的是把外國支出轉向本國產品。
而支出減少政策是通常采用貨幣限制、預算限制甚至直接控制等方式,這些政策往往減少收入和就業。如果一國不僅有國際收支逆差,而且還有通貨膨脹的壓力,那么這些政策就有額外的吸引力。但是一國如果處于通貨膨脹狀態,這一政策就有相應的缺點。
吸納論把國際收支的調節同國內經濟聯系起來,說明通過國內經濟的調整,可以起到調節國際收支的作用。但是,該理論僅把進出口貿易作為研究對象,在國際資本流動因素日趨重要的今天,這種理論在國際收支分析中就顯得有一定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