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無用”是社會之病 高考放棄不得
“十年寒窗”就為“一朝中榜”。可是僅重慶一地今年就有上萬名畢業生放棄高考。類似的情況肯定不止重慶一地,從長遠看這是一個很大的社會問題,必須引起我們高度重視。
“就業難,收入低”僅僅是農村生棄考現象的表層原因,我以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目前大學收費過高,使得很大一部分農村家庭無法承受;大學教育的投入與收入嚴重倒掛,讓很多農村家庭產生嚴重的信心危機——新的“讀書無用論”。
三十年前恢復高考,從此為無數城鄉青年改變命運提供了公平競爭平臺。一段時期以來,社會以這個平臺為價值核心和杠桿,漸次打開一個“向上”的流動通道,社會資源在某種規則之下得到合理有序的分配。不管是城市還是鄉村青年,人人感到有希望,人人感到有盼頭。因為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通過奮斗和努力可以實現自己的理想,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事實也正是如此。三十年來,出身顯赫者與出身卑微者同等競爭,從國家機關到企事業單位,從科學研究到經濟領域,中國政治經濟社會的每一個崗位,幾乎都有各個“階層”的身影。
而打破身份界限,打破城鄉差別之根本,就在于最接近公平的高考和高等教育。如今,我們卻人為地削弱高考這個社會調節器的功能,悲哉!
我國現階段大學費用支出,包含學費、住宿費等,所有開支平均每年在1萬元以上,有的光學費每年就超過1萬元。10年間,學費猛漲約20倍。而1994年至今,國民人均收入增長不到4倍。從支付能力看,中國現階段大學支出是世界最高的3倍以上!有調查顯示,目前城鎮居民戶均教育支出每年大約在5500元左右,而一個大學生的年培養費則達到了13600多元。因此,培養一名大學畢業生,城鎮居民家庭需要8.6年的收入,農村家庭則需18年的收入。
既然“大學產業化”了,那么家庭因為有人上大學而變得“赤貧”,甚至要預支未來十數年的收入,這樣的風險投資當然得掂量掂量是否值得。目前大學畢業生人數激增,大學畢業生不僅要面對“收入低”,而且將直接面對“就業難”。如此“高投入、低產出”的“大學生產業”形勢,必然促使人們對上大學的價值產生懷疑。說揶揄點,許多農村家庭終止“投資”,考生“棄考”,不正是沿用了大學產業化“效益至上”的思路嗎?
因此,要解決農村生棄考問題,關鍵在于徹底調整大學產業化政策,降低大學教育的家庭支出,使培養大學生的“投入”與大學畢業生的“產出”達到相對平衡。
高考和高等教育是改變弱勢群體家庭境遇的希望之路。從某種意義上說,放棄高考就意味著放棄希望。一個社會只有耕夫和顯貴對生活都有信心和希望,都有自己的夢想,并且都有可能通過努力實現自己的夢想時,這個社會才會和諧,這個民族才會進步——而全民都有公平接受教育的機會,正是實現這一美好愿景的基礎條件——“讀書無用”是社會之病,高考放棄不得!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