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高考一考定終身”或是當下最不壞的選擇
教育部考試中心主任戴家干24日接受人民網訪談時指出,2009年共有11個省份進行新課改高考。有的省把學業水平測試作為高考總分的一部分,作為錄取的參考。今后的高考制度將包括學業水平測試和綜合評價,以改變“一考定終身”的考錄方式。(4月27日《人民日報》)
當下之應試教育,被專家學者所廣泛詬病,但日前筆者和一些家長交流時,他們竟然不約而同地表達了對應試教育的力挺之意,比如有人說,“我還是認可應試教育,如果實行所謂的素質教育,不以分數論英雄,可能就沒有我們普通老百姓上好學校的份。”有人說,“綜觀當今的社會現狀,也許考試還能體現出些許的公平。否則,無權、無勢、無錢的家庭孩子將可能喪失受教育的權利……”
聞聽此言,我默然而無語。我不相信這些家長不明事理,我更不相信他們是受虐狂,患上了斯德哥爾摩癥。事實上,作為孩子的家長,作為最基層的民眾,他們有自己的生存智慧,他們更有著洞悉世道人心的個人經驗和真切判斷,因此他們也更有發言權。
于是我明白了,他們不是美化應試教育,也不是反對改革高考,而是社會上的不正之風讓他們望而生嘆,從而凝結成了內心的恐懼與憂慮。事實上,他們的擔憂絕非多余,從見諸報端的消息我們知曉,有些學校的綜合評價制度還很容易被染指。
“兩權其害取其輕”,也許學生家長不是不知道素質教育的好,也不是不知道“不再一考定終身”的妙,但當素質教育和“不再一考定終身”無法給予他們足夠的信心時,他們除了迷信應試教育和“一考定終身”之外,又有何選擇呢?因此,事情的悖逆之處就在于,“一考定終身”雖然不好,但沒有更好的,或者說無法使他們相信還有更好的。而化解所有的糾結、擔憂、困惑的方法在于,高考必須要改革,但應當有前提,那就是社會風氣的改變和向善。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