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中國政法大學按地區人口招生為何無人跟進
目前,各地高校正陸續公布2009年高考招生計劃,許多重點大學都壓縮了在所在省市的招生計劃,擴大了在外地的招生名額。長期以來飽受爭議的生源本地化問題,在部分高校中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人民日報》5月14日)
報道中披露,在浙江、江蘇、湖北、上海等地,一些重點大學在本地的招生比例一度高達50%以上,個別高校甚至達到70%,這種情況在今年有所緩解,因為教育部明確要求“部屬高校要壓縮本地生源比例,爭取逐步控制在30%以內”。
中國政法大學前校長徐顯明曾表示:“中國政法大學不是北京的政法大學,是全中國的政法大學。”令人遺憾的是,太多高校在或明或暗地予所在地考生以錄取照顧,以回報當地政府的財政等各種支持。我國高考制度具備形式上的公平——分數面前人人平等,然而在實際錄取過程中——很多高校劃分錄取定額并不是參照考生數量,而是在照顧本地考生的基礎上,依據各地教育資源狀況進行分配。這樣,很多高校空有“國立”之名而無“國立”之實,不僅加劇了地區之間的教育資源不平等,同時造就了大量“高考移民”。
高考制度分為考試和錄取兩部分,曾經的高考制度改革過度注重于考試,而忽略了錄取。比起高考分數的準確客觀來說,保障全國所有考生無差別享受高等教育的權利,實際上才是更大的公平。高考中的“地域歧視”由來已久,指標分配和分數線設置的不合理連年遭受輿論炮轟,甚至不時爆出丑聞,在此背景下,教育部的明確要求,將有可能推動招生向更公平化邁進。
從2006年開始,中國政法大學的招生將本科分省招生計劃按人口比例劃分。盡管細節還有待進一步完善,但在當前,按地區人口分配錄取名額,也許是最有助于實現教育公平的,同時也最容易付諸實施。如果所有高校都能推行類似改革,又何必為祛除“本地化”難題而大撓其頭,形形色色的“高考移民”又何必像候鳥遷來遷去?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理在按人口比例確定分省招生計劃這條路上,中國政法大學已默默前行了4個年頭,但迄今為止還沒有其他高校跟進。呼吁高考公平的聲音日漸強烈,很多高校也紛紛擺出改革的姿態,然而,其中的絕大多數寧愿叫公眾相信他們的道德自覺,也不愿使人看到他們為此付出的細節努力——高考制度改革的最大尷尬,莫過于此。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