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高考時期心理調節不能少 別把放松變成放縱(2)
考后不要自尋煩惱
考后自感與目標有差距的考生常表現為煩躁易怒、坐立不安,情緒消極沖動。在心理重壓下,他們急需心理醫生的疏導和咨詢。
心理醫生能幫助考生消除心理困惑、認清自我、理清思路,使之做出最適合個人學業發展的決定。心理醫生會告訴他們,有些人雖然上了重點大學,仍可能會一生平庸;有些人雖然學業平平,但卻取得了成功。不要把考試成績當做取得成功的唯一因素。要想獲得成功,應努力提高綜合素質。
落榜生不必灰心喪氣
每年高考后,總有一大批考生落榜。落榜的考生能否正確對待“名落孫山”,是當代青年心理素質的一個反映,怎樣正確對待“名落孫山”呢?
考生應恰當地評價自己的考試成績和填報志愿,不抱不切實際的希望和企求,要有考上和落榜兩種心理準備,以免受不良心理刺激的影響,從而導致失望、悔恨、憂郁、沮喪,甚至精神失常,釀成悲劇。因此,重視落榜生的心理保健尤為重要。家長應關心、體貼、安慰考生,“今年沒考上,明年再努力”,“即使考不上,也可干出成績”。要鼓勵他們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通過多種途徑,同樣可以實現成功的理想。
家長在生活上要給予落榜生更多的關懷,千萬不可譏諷責罵、埋怨批評,挫傷他們的自尊心,加重其心理負擔。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