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問高考加分 如何才能做到更加公平?
近年來,高考加分政策的公正性逐漸受到質疑,濫竽充數的“南郭先生”頻頻出現使高考加分遭受到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
近年來,圍繞一些高考加分標準,引發了諸多熱議。
有些加分政策缺乏剛性的標準,留下較大的尋租空間;有些地方的加分標準,演變成了一種特殊的獎勵政策;還有些加分項目,則演變成少數人的游戲……
怎么保證高考加分制度的健康、完善,從而保證高考制度的公平公正呢?記者展開了調查。
說起高考加分,最為學校、家長和考生關注的就是加分標準,即加分的項目、分值和適用范圍。換句話說就是:什么樣的人群,達到什么樣的條件應該加分、應該加多少分合適。那么,當下,教育部和各省區市制定的高考加分標準是否符合公眾心目中的公平公正的要求?記者展開了調查。
模糊標準惹爭議
加分異化需警惕
北京市海淀區教科所所長吳穎慧認為,比如“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干部”等缺乏剛性標準的加分政策,往往留下了較大的尋租空間,其合理性和操作方式都需要進一步論證。
這一論斷和許多家長不謀而合。他們認為這些項目彈性較大,操作過程中很難用剛性的標準去衡量,老師的影響力、孩子的人緣甚至掌握較多社會資源的家長的人脈等因素會起到很大作用。這顯然是不公平的。
有些地方的加分標準,則演變成了一種特殊的獎勵政策。比如,在一些地方高考中出現的海歸子女加分、金融高管人才子女加分、博士子女加分、納稅大戶子女加分、招商引資加分等。有專家認為,這是加分制度的一種異化。
還有一些加分項目,本身并無不妥,卻在一定程度上被扭曲了。
記者在山東、重慶、浙江等地部分高中采訪時發現,奧數等特長班學生選修率最高,因為獲獎者可在高考中獲得保送或加分的寶貴機會,也有一些學校培養學生的科技發明、創新能力,目的就是瞄準科技創新大賽,以獲加分。一些教育界人士認為,對學生創新能力、藝術專長等特殊才能的培養是一個慢功夫,最好別那么急功近利,不然,對社會和學生都沒有好處。
還有些加分項目,則演變成了一部分人的游戲。拿航模來說,相關培訓往往需要1萬多元的費用,這對于家境一般的孩子,尤其是農村考生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錢,久而久之,這種加分政策難免會成為“有錢人的游戲”,這無疑會損害社會公平。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