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成以上學生不反對謝師宴 是庸俗還是妖魔化(4)
兩位老師的自白
初三任課老師王老師:班里有一半孩子請我吃飯
中考成績出來至今,班里約一半的孩子都向我發出邀請了,大多是他們的家長來請的。其實我們同事之間一般不談謝師宴這個話題,大家沒覺得這是個什么事,更用不著上綱上線。現在這個年代老師不差這頓飯,用不著借謝師宴打牙祭。無非是借這個機會交流一下,慶祝一下。我的原則是:不要又吃又拿就行了,否則就變味了。
初三班主任徐老師:謝師宴上,我們恢復了原生態
我對吃飯并無好感,也不勝酒力,但對于謝師宴,倒并不排斥。在飯桌上,大家都恢復了“本來面目”,原生態的孩子、家長、老師,這種交流機會不多。
說兩個故事給你們聽。
一個是我班里的小男孩,今年中考考了500多分。謝師宴上,我對這個孩子說:我有一個要求,你高中三年不要早戀。如果真控制不住了,記得一定要告訴父母。我早就發現這孩子有早戀傾向了,成績好、文采好,又執著,女孩子很容易被打動。這兩年一直被我壓著。如果進了高中管不住,不如放開,便于父母引導。像這樣的話題只有走下講臺才能坦誠交流。
還有一次,一頓謝師宴從6點吃到10點,吃完飯那位爸爸說這頓飯要付我咨詢費,因為我讓他了解了他從不曾了解的兒子,而我也很吃驚,在我面前很老實的孩子在家里居然有那么反常的一面。
專家:別太把謝師宴當回事
浙江省社科院社會學家楊建華從社會學的角度提供了一些意見。
吃飯在中國不是一個很簡單的事,而是人與人之間聯系、交往的紐帶之一,是人們互動、往來的一種手段。
中國人對吃飯這件事情很看重,它不是單純的吃飯,其中隱藏著一種民族心理。
中國古代就有“鄉飲酒禮”的習慣,大家往往借著吃飯喝酒的機會討論朝政等國家大事。
《禮記·禮運》中說:“夫禮之初,始之飲食。”在中國這樣一個人情社會,任何重大的儀式,吃飯都是其中一個重要內容。或者說,吃飯不僅僅是“吃飯”而已,其本身就是一種儀式。在古代還不是十分富裕的時候,請人吃飯是家里一件重要的事,反映了對對方的尊重與看重。雖然現在大家不愁吃了,但這種傳統還是沿襲下來。
所以吃飯在中國有特殊意義,它成了一種媒介、一種活動場所,是中國文化的內容之一。就如外國人喜歡用開PARTY、旅游的形式交流一樣。
謝師宴有這個人情基礎。在我看來,沒必要推崇倡導,也沒必要大加鞭撻,適可而止就行了。說到底這用的是公眾自己的錢,是他們自己的事。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