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女生3篇讀后感敲開復旦門
08月27日訊你知道寫“讀后感”也能寫出名堂,直接被名牌大學錄取嗎?8月30日是復旦大學新生報到日,記者獲悉,杭州和湖州有3位女生是憑一篇讀后感,而被復旦大學中文系自主招生錄取的。她們中一人就讀的是民辦普通高中,3人中也只有一人高考分數超過復旦分數線。
3位女孩嘴里說得最多的就是“幸運”。來自湖州的女孩施卓彬的上名校軌跡,對大多數成績一般的孩子更有激勵作用。小施讀的是湖州新世紀外國語學校,是一所民辦普通中學,全年級有2個文科班,她的平時成績能排在前3名。這次高考,小施正常發揮,考了637分。小施原先對自己的定位是上海對外貿易大學、寧波大學等,可對照今年的浙江錄取線,上海對外貿易大學的最低投檔線在639分,她還差2分呢。復旦大學今年的最低投檔線更是要673分,小施很慶幸自己寫的一篇讀后感跨越了30多分的名校鴻溝。
另一位來自杭州高級中學的女生韓曉(化名)本來成績位列全年級前10,可此次高考發揮失常,只考出624分,但同樣拿到了復旦入學通知。學軍中學的女生張蘊賢考出681高分,上了復旦分數線。
復旦為文學優秀學生開通的自主招生綠色通道來自于一年一度的“博雅杯”人文知識大獎賽,最大優勢是不設門檻,不用參加水平測試,以寫復旦推薦的文史哲書目讀后感來選拔面試,優勝者上一本線就能進復旦,這被譽為國內絕無僅有的“憑寫一手好文章,助升名校深造”的選拔機制。
當然,能進復旦并不是只投一篇讀后感那么簡單,復旦從1000多篇作品中挑出70多人進入教授團的自主招生面試,小施記得當時面試官問她平時看哪些書,關于自己這篇征文自己有什么看法,她記得當時她說到喜歡讀《論語》,沒想到考官立即追問“是哪個版本的論語”,讓她一時語塞。
而杭州學軍中學的張蘊賢告訴記者,她正是從錢江晚報上得知復旦博雅杯賽消息,恰好前段時間閱讀了書單中梁遇春的散文集《春醪集淚與笑》,便試著寫了一篇3000字左右的讀后感。以下我們選摘了3學生文章的部分內容。
我眼中的孔子——讀《論語》
文人、政治家、普通人千百年來的詮釋,都凝聚在了孔子的身上。
孔子是一個寓創造于傳播的文化巨匠,他又是累累若喪家之狗的失意官員;
孔子是一個誨人不倦、循循善誘的模范教師,他又是晚年生活悲痛孤獨的老者。
在《論語》中跨世紀去追逐孔子的身影,我發現在褪去了層層神秘面紗后的孔子,原來是這樣可愛的一個人。他是一個擁有內心快樂的人;他是一個能關心別人的人;他是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人。
他畢生都在致力于讓自己過得更舒適,更通達。“不遷怒、不貳過”。平常人總是愛跟自己鬧別扭,看自己不順眼,老想著靠著外界的認同感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對我等在高考門檻前望穿秋水的學子來說,現在這段時間也許是近幾年“做學問”最刻苦的時期。每天捧著琳瑯滿目的書本走馬觀花似地去“采擷”,多少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前方要學的東西太多,可怕的未知性也油然而生,人也就慢慢地心浮氣躁起來。但我們忘了,明白自己,對自己有辦法,這才是現在要學的最大最根本的學問。這是對孔子的解釋,甚比一帖無價的藥方。如果真的能明白自己,能做的事情也就太多了。“不患人之不己知,求為知可也”。孔子一再強調,人重要的是好學、踏實的學習,而無須太在乎所謂的名聲和遭遇。
孔子這種樂觀的思想運用到我的生活中就是保持內心的快樂,快樂地學習。
青春只有一次,是人生中精力最旺盛的時期。即使全日制的教育把我們的身軀固定在寥寥教學樓之間,我們心中那匹脫韁的野馬早不知道沖向了哪個渺無人煙的原野。杭州高級中學韓曉(化名)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