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綜合”考生的素質分咋不公開?
記者從山東省教育廳獲悉,在今年高考招生中,臨沂師范學院投檔考生中有十幾名考生由于“綜合素質評價低”而被退檔,同時也有剛上投檔線的考生因為“綜合素質評價高”被錄取。(新華網)
山東教育部門敢于第一個吃螃蟹,不唯考分錄取新生的的勇氣和做法固然值得贊賞。可讓人覺得美中不足的是,哪些考生被“綜合”出局了,哪些考生被“綜合”進來了,他們的高考分數是多少,素質分數又是多少,等等,這些明細情況為什么不能一一公諸于眾呢?
也許有關方面出于對考生信息資料保密的考慮,但既然事關教育公平和考生個人的切身利益,那么此刻“保密”理所當然要退居其次。至少不能讓那些被“綜合”掉了的考生蒙在鼓里,同時也好讓社會公眾看看,整個“綜合”的過程是不是貫徹了公平、公正的原則,有沒有暗箱操作、見不得光的成分。
頻頻曝光的諸如官員子女民族身份造假事件等等,讓人們充分領教了高招領域“潛規則”的可怕。依“綜合評價”招錄考生,如果不能做到公開、透明,置于社會監督之下,自然很難消彌公眾的懷疑:連加分政策這樣的“硬杠杠”尚且不“硬”,極具隨意性的“綜合素質評價”會不會成為權力尋租的又一個變種?
無數事實證明,沒有透明,缺乏監督和約束,再好的政策、制度都可能滋生腐敗和不公,為權力尋租者大開方便之門。一旦“綜合素質評價”成了“綜合”權力分、背景分、后臺分,原本旨在促進教育公平的改革則只能淪為少數官宦子女的盛宴。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