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推薦制有其科學性 并非只有北大才搞
上周末,北大校長推薦學生的公示期結束,熱議了一個多月的校長推薦制學生名單終于塵埃落定。
北大的校長實名推薦制度,是一種自主招生的改革試點,但它并不是最早的先行者,更不是這條道路上的獨行者。4年前,上海交大就已經在自主招生的“預錄取”中采用了學校推薦的“直推生”制度,而上海大學也早一年實行了校長推薦。繼北大之后,同濟大學也宣布在2010年自主招生中推行“直薦生”政策。雖然有著不同的名字,但是卻有類似的操作方式。
對話專家
校長推薦局限學生選擇權
熊丙奇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
記者:為什么上海進行了多年類似的推薦制度,而遭受大范圍關注和社會責罵的反而是北大?
熊丙奇:因為上海之前的直推政策,是一項以中學為主體進行的推薦政策。而北大的校長實名推薦,讓校長個人成為責任主體,于是社會就會關注到校長個人在其中到底有多大作用、校長本身的聲譽等。
而實際上,在社會大規模關注下,北大的校長實名推薦,也并不是校長一個人說了算,基本上也是全校的一個推薦行為。另外,上海多年都是在上海本地試點推行,北大第一年試點就在全國13個地區進行,所以引起的反應比較大,涉及很多關于教育公平等方面的爭論。
記者:社會上有一種聲音,很擔心推薦制會破壞了教育的公平性,滋生腐敗。從上海幾年的試點來看,有沒有類似的事情?
熊丙奇:在之前復旦、交大的直推制實行中,大多數的中學校長還是有很明確的排名標準,比如成績權重、競賽權重等,再加上有公示監督,公眾的質疑比較少。
記者:從這個制度實行的效果來看,為什么還是招收不到“偏才”?
熊丙奇:現在的高中都要先經過中考,能考到重點高中的,本身學習能力都有保證。其中本來就缺乏個性發展的學生,不管招生制度怎么變,基礎教育的體系并沒有變,所以缺乏新的土壤,沒有“偏才”又怎么能招到“偏才”?
記者:從政策上來看,上海的優惠幅度更高,甚至可以突破高考一本線的限制,是不是意味上海的制度更先進,對高考制度的突破更多?
熊丙奇:其實這些制度不管優惠有多少,并沒有哪種比哪種更科學、更先進之說。更好的政策是應該讓考生有更多的選擇權,而這些政策往往都限定考生只能報考該校,局限了考生的選擇權,這反而讓很多優秀的學生感到為難。所以,對學生來說,這樣的政策并不是改革。制度本身也沒有撼動高考的唯一性。
記者:校長推薦自從推出后,一直被社會輿論質疑,為什么還有那么多學校前赴后繼要實行?
熊丙奇:很明顯,是為了生源搶奪,也就是“掐尖”。為了贏取招生勝利,把競爭提前到自主招生階段,通過制度的“排他性”,提前預定了優秀生源。由于國內高校具有壟斷好處,所以讓高校自發改革,重新分配權利,給學生更多選擇權,是很難的。
記者:校長推薦制度具備推廣可能嗎?
熊丙奇:我認為總體來說,這樣的政策是不會長久的,而且局限的選擇權,只能在一流大學可能實行。
記者:如果這是個失敗的改革,那改革的關鍵應該在什么地方?
熊丙奇:把改革動力放在高校上是不現實的,而中學為了保證升學率,也不會拒絕這樣的政策。還是需要改變現有的高考政策,建立并引入令人信服的綜合評價體系。
本報記者周逸梅
上海大學
開始實行時間:2009年
名額:100名左右,推薦
學校為25所
面向地區:上海
免除筆試和面試
操作辦法:校長推薦學生照單全收
上海大學公布的自主招生政策最為“純粹”,完全信賴中學校長,只要中學校長推薦的學生照單全收,而且沒有文化考試,也沒有面試,只進行面談,面談結果不影響學生的最終錄取。只要最后高考成績達到一本線要求就可以“照單全收”。
和其他院校政策的“排他性”相比,上大還給報考者提供更多優惠政策:無論在平行志愿的“A”還是“B”項填報上海大學,只要高考成績達到上海市第一批本科錄取資格線,學校就按考生志愿直接錄取。校方表示,這樣既給了考生一次填報其他高校的機會,又讓考生有機會享受上大按志愿直接錄取的優惠政策。
實行效果:秋季自主招生錄取24人
上海大學是全國高校中率先啟動由中學校長推薦、學生免試的自主招生改革的學校。今年3月,作為首批獲準自主招生的地方“211工程”高校,上海大學在上海的25所中學預招收100名學生。由于除了校長推薦,還有成績達到一本線才能錄取的要求,最終在今年秋季通過自主招生錄取了24人。本報記者周逸梅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