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規劃綱要:對高考的幾點沉重建議
2月11日多家媒體報道,昨天教育部公布2010年工作要點,今年,隨著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啟動,我國教育也將開始全方位的改革。今年,學校考試招生制度也將是改革重點。教育部將成立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支持和擴大各地開展綜合改革實驗,鼓勵高水平大學和示范性高職院校進一步探索多元化人才選拔模式。完善初中和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辦法。深化高考內容和形式改革,重點考查學生的素質和能力。規范特殊類型招生和高考加分政策。深入實施招生陽光工程,加強信息公開和社會監督。
近年來,人們一談到教育問題和痼疾,總會將毛頭指向考試制度。因為考試制度是教育發展的方向性文件,是權威的“教育指揮棒”。為了能讓這根“指揮棒”發揮出積極健康的風向標功效,吹出涼爽宜人的風,筆者為此提出幾點沉重建議。
要體現出一定的農村取向。中國目前的農村人口占九億,農村學生占據的比重也是非常大的。所以,這就要求各種考試制度的改革、出臺,要關照到農村學生的生活、教育現狀和發展需要,而不要用專家、學者的“一家言”忽視了他們的平等權益,比如不少高校的自主招生測試,將個人技能素質放在了重要位置,那些能繪畫、會跳舞、口才好的城市學生總能占據上風,這對于農村學生是不夠公平的。因為他們從小就很少開這樣的課程,缺乏這樣的歷練機會。
所以,新的考試制度應避免這種偏頗的“城市取向”,照顧到城市學生,也要慎重考慮農村學生的受教育現狀。比如在自主招生考試中,我們可以將孩子的人格發展、耐挫力發展以及是否具備獨立自主達觀自信的生活態度納入測試范圍,還可以將創造力發展狀況納入智力測試范圍,考察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農村孩子和城市在一條起跑線上,創設公平的競爭環境,有助于選拔出真正優秀的人才。
考試方式應該加大非智力因素和能力的測試。這些年來,盡管我們說要加大素質教育力度,不讓孩子死讀書,可由于現行的高考制度仍然將知識點的掌握當做重要的考查內容和范圍(當然這樣做便于考試組織和操作),孩子們仍在題海戰術中難以自拔,“填鴨教法”、“疲勞戰術”以及加班加點、假期補課仍是“高考狀元”的制勝法寶,考上多名北大清華的“最牛的班級”仍然受人吹捧,學生的人文素質、服務于社會的品質和公民素質屢屢受到輕視,人們期待的創造能力的開發,以及顛覆傳統、標新立異的人才,能以誕生。
“當人們淡忘了他在學校里接受的每一樣東西,剩下來的就是教育”。所以,新的考試制度應該淡化對知識點的背誦、記憶等的考察,而應該在活學活用上下功夫。跳出書本,加大對學生研究性能力的測試。比如民國時期的語文考試只考一篇作文,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盡在其中,現在的我們為何不敢嘗試呢?引導學生在開闊、開放的自我創造空間多發展,遠比那種四平八穩的面面俱到更有發展潛力,更有積極的導向意義。
要敢于打破高考錄取政策的“地域性壟斷”,認真落實“公平高考”。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孩子,他們憑借一般的分數就能考上名牌大學,而其他地方的考生要想得到這些名牌大學的“入門證”,就要高出他們上百分。況且他們的受教育條件遠遠比不上北京上海。高考錄取制度的不公平,是考試制度最大的不公平,同在一片藍天下,呼吸的卻是截然不同的“教育空氣”。
所以,期待教育部能出臺循序漸進的公平措施,北京大學不是北京的大學,而是全國人民的大學,應該對所有考生實施同等的錄取分數和條件,而不能因為身份和地域就讓他們享受“超國民待遇”。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