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學校難談“多元” 農村娃離自主招生太遠(2)
限定推薦資格有失公平
以單縣來說,一共有五六所高中,只有一中有少數的推薦自主招生資格,學生覺得以此途徑上大學希望渺茫。
目前,不少大學自主招生比例在5%以上,北大、清華等重點大學這一比例甚至達到了10%。 “自主招生多元化、考題側重對學生能力和綜合素質的考察,我們基層校長壓力很大。”劉仰成說。
不否認自主招生傳達出的積極信號,但又懷疑自主招生等考試形式在執行中存在暗箱操作,這是基層校長反映出的擔憂。 “前兩年,有人提出取消高考,高考肯定不能取消,這是最公平的考試方式,只能說不斷完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中校長說。
劉仰成說,在現有的條件下,基層學校只有開放微機室、圖書室,利用現有資源多給學生提供機會了解國家大事、了解社會,拓寬學生視野,或者通過活動,提高學生素質。他認為,通過落實課程改革,開足課程,增加校本課程和選修課比例,對培養學生綜合素質至關重要,“素質教育最終要在課堂中落實”。此外,劉仰成認為,基層學校應加大教師培訓力度,讓更多的老師提高自身素質、適應課程改革。目前,有的高校自主招生考試資格只能通過網絡申請,而有的高校只給少數學校自主招生推薦資格,以單縣來說,一共有五六所高中,只有一中有少數的推薦自主招生資格,學生覺得以此途徑上大學希望渺茫,這也是對自主招生不“感冒”的原因之一。
農村學生應有補償機會
省政協委員、教育廳副廳長張志勇說,“我們可以通過補償機制讓農村學生獲得更多的自主招生機會,比如在大學自主招生指標中拿出一部分來專門面對農村學生。”
針對城市孩子在自主招生中的明顯優勢,有觀點稱自主招生對農村學生明顯不公平,對此,省政協委員、省教育廳副廳長張志勇并不認同,“自主招生比例的擴大恰恰滿足了多樣化的考試需求,是公平的。”
“我們可以通過補償機制讓農村學生獲得更多的自主招生機會,比如在大學自主招生指標中拿出一部分來專門面對農村學生。”張志勇說,我們要做的是完善機制,如監督,加大透明度,而非否定制度本身;另一方面,要進一步加大規范辦學、學校標準化建設和縣城農村高中改革的力度,讓孩子能享受到更優質的教育。
李紅婷說,高校自主招生的理想狀態應該是“雙向自主”,即高校招生自主和學生選擇高校自主。高校自主招生操作機制中的關鍵是增加透明度和建立監督機制。
李紅婷認為,目前而言,農村學校不是沒有出路,而是選擇機會相對少一些,因此,農村學生不能再有過去走“獨木橋”的思想。“一定奔著北大清華、傳統專業去考是不行的,必須打開視野,重新考慮自己的更為現實的選擇,比方說職業學校,像酒店管理、機械制造等一些專業非常熱門,而我們農村學生缺少對這些領域的理解,因此必須加大宣傳力度,讓他們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