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社會都應擺脫“沉重高考”心理
今天,6月7日,一年一度的高考拉開大幕。昨天,教育部就提醒高生,在高考中的違規行為,除按相關規定嚴肅處理外,還將被記入誠信檔案;為了給高考護航,今年北京警方還首次動用特警為考生巡邏;許多地方呼吁全社會為高考生“讓路”。
這樣的高考情勢,延續著高考多年來似乎不變的主題——沉重。不論是那些從國家集體層面對高考進行盤點的宏大敘事,還是從公民個體層面對高考做出的往事回記,我們極少能夠看到從那種無邊的滯重與沉郁中抽身而出的樣本。很顯然,高考不應該總是留給國家與國民那么多難以言述的滯重。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情結濃得化不開,更加使高考深陷于沉重的社會氛圍中。盡管時代車輪不可遏止地滾滾向前,文化多元與多元價值吁求著當今社會走向更加開放與寬容,但是,作為國家文化現象的高考卻無法系統地聚合起時代應有的文化價值,這實際上才是一種巨大的遺憾。
試問一下,在今天,能夠有多少國民不將那些落榜考生視為“教育的廢品”呢?“教育的廢品”這個說法,來自于徐賁的自嘲。徐賁是著名學者,也是近年來很有影響的評論人。他的許多著述都讓人隱約看到當下中國最重要的時代困境的出口。這樣睿智的人,在求學的時候,并沒有好好上課,他后來感嘆說,“我是教育的廢品,如果我是教育優等品的話,就不是現在這個樣子了。” 問題是,恰恰就是這樣的“教育廢品”,卻繞開了某種迂腐的學問,以激情與理性的奇妙混合的文字,來讓人感受到獨立思想的魅力。這也不是一種成功人生嗎?
“教育的廢品”擁有幸福的人生,在今天早就不再是孤證了。這些年,我們見到太多諸如鄭淵潔、丁俊暉、韓寒這樣繞過高考實現人生價值的人。不必諱言,今天的教育并不能夠真正承擔起培養具有獨立精神的現代公民的重任,今天高考存在著很多以公平的名義行不公平事實的情況,高等教育與就業還存在太多的現實悖論,面對這些價值錯位與現實斷裂,真正獨立的個體至少沒有必要完全匍匐于現代應試教育之下。雖然我們還不能說社會已經為每一個人都提供充分實現自我價值的途徑,但是,強調個體的內心認同,懂得每一種人生都可能會有精彩,不再把高考失利者視為無法實現價值的“教育廢品”,應該成為全社會的一種普遍文化心理。
全社會對待高考,不應該再簡單停留在單一的教育視角了。在對待高考上,真的希望能夠盡早形成多元、開放、寬容的國家文化心理,讓國民心態普遍走出“沉重高考”的文化焦慮,來真正實現高考的全社會心理轉身。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