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高考時段不宜亂估分 好學生估分差最易焦慮
家長要留意孩子情緒
高考之后,最容易焦慮的考生是一些自我感覺考得不太好的好學生。葉斌教授表示,這個群體往往平時成績較好,性格偏內向,高考目標也定得比較高,而考完之后可能因為緊張、不自信等原因,導致估分偏低,在放榜前的相當一段時間內,處于擔心、焦慮、煩躁的情緒中。曾經有個女孩在放榜前堅決認為自己考試發揮失常,肯定無法跨進理想的大學,承受不了這種結果的她選擇了自殺,但不久以后,通知書發到家中,她被心儀的高校錄取了。
葉斌教授表示,高考之后,一方面不要亂估分,另一方面,家長要留意孩子的情緒和行為,如果孩子以往對待失敗的方式是比較極端的,那就要小心,不妨誠懇地和孩子聊聊“萬一”,通過坦誠的交流,引導考生明白,考得好和考得不好都有路可走,千萬不要給孩子傳遞“好大學之外都是失敗”的信息。
壓力+興奮致免疫力降低
考完之后,游世博園、唱KTV、玩桌游、看韓劇……反正要玩個痛快。醫生提醒,往年在高考結束后,有部分考生會“生病”,較常見的有發燒、腹瀉、四肢無力等。葉斌表示,這是因為在高考前,考生們處于強大壓力下的應激狀態,考完之后,考生們又全力以赴、費盡心機地玩樂。一種是壓力下的疲勞,一種是興奮下的疲勞,幾乎是“聯合”起來耗盡精力,這樣會讓人變得空虛而疲勞,免疫力降低,病菌容易入侵。
醫生表示,最艱難的時刻熬過去了,如果考生在考試結束后生病,一定要好好休息,安心養病。
失去目標易陷入迷茫
把所有的考卷賣掉,輔導書也被“清理門戶”,一些渴望從題海中“解脫”的考生們從昨天起就用各種方法告別高考。但他們很快發現,沒有了高考,自己的生活突然變得沒有重心,不知道接下來該干什么。這種空虛感并不比每天緊張復習的感覺好多少,甚至有考生覺得自己的未來不知道在哪里。
華東師范大學心理咨詢中心資深咨詢師陳默說,這是中國不少考生共有的問題,此前的學習、考試說到底都是為了家長,并沒有真正想過自己到底為何學習,所以當完成父母要求他們參加的“戰斗”后,卸下盔甲的他們顯得特別脆弱。葉斌建議家長和老師們幫助這些學生在高考后尋找新的生活目標,如進行一些大學入學前教育,引導他們把這個暑假作為一個情緒、能力和知識的調整期,在發榜和接到通知書后上網去尋找未來大學的師兄師姐,提前了解大學生活,形成高中到大學的良好銜接。
(責任編輯:蘇婧)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