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媽”育兒法引發中西家庭教育爭論
“虎媽”,名叫蔡美兒,是美國耶魯大學的華裔教授,她的一本名叫《虎媽戰歌》的書在美國引起了轟動。該書介紹了她如何以中國式教育方法管教兩個女兒,她罵女兒垃圾,要求每科成績拿A,不準看電視,琴練不好就不準吃飯……這一系列做法引起美國關于中美教育方法的大討論,美國《洛杉磯時報》把蔡美兒的書描繪為“像病毒一樣蔓延”。2011年1月,“虎媽”的故事登上了《時代》周刊封面。
而《時代》周刊內文《虎媽的真實故事》寫道:用她剃刀般鋒利的筆,蔡美兒讓整個美國的父母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我們是不是就是她所說的“失敗者”?
英國媒體分析稱,美國人如此激烈的反應,其實跟中美表現迥異的經濟狀況密不可分,當美國遭遇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頹勢時,中國卻穩步前進在經濟增長的道路上,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還不如去問問“虎媽”。
不過“虎媽”的言論并沒有得到中國媽媽的認可,著名海歸洪晃就表示:“我在中國所認識的諸位母親中,沒人會像她那樣對待孩子。”
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陳凱認為,由于在中國“贏者通吃”,所以父母把太多的壓力放在了子女身上。而美國教育卻更關注孩子的品質、創新和獨立,小孩可以很自由,而這也造成了小孩學習太放松,成績不理想的情況。中美教育可以說是兩個極端的教育,一個是“批評太多”,一個是“表揚太多”。
育兒的氣度
⊙ 李 玥
“虎媽”一出,攪亂一池春水!
在2010年剛剛過去,2011年的春天嶄露頭角的時候,“虎媽”橫空出世,這位標榜“嚴厲”育兒法的媽媽,其影響如同龍行云虎行風,立馬攪得中國、美國甚至歐洲各國風起云涌。
有壓力才有動力,不得不承認“虎媽”給女兒們施加的巨大壓力的確最大限度地開發了孩子的潛力。棍棒之下出孝子,標榜“不打不成才”其實在很長時間里都是父母長輩們育兒的共識。然而這并不是什么中國專利,實際上,很多西方名人的成功也源于童年時期在嚴厲監督下的艱苦努力。
將自己的心愿置于孩子身上,為孩子謀一個美好的前程,是每一位父母的心愿。但是,我們完全沒有必要將育兒的態度地域化,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全天下的父母如何才能將孩子教育成才——重要的是成才的過程。
蔡美兒的女兒無疑是擁有美好前途了,或許這獲得成功的方式殘酷了一些,但是誰都知道,沒有付出也便沒有回報。鋼琴天才郎朗,同樣擁有一位嚴格的父親,剛到北京學琴時,郎朗的鋼琴彈奏總得不到老師的認可。有一天他到附近小學參加合唱伴奏,耽誤了兩小時的練琴時間,回到家時,遭到不知情的父親的一頓狠揍。郎爸爸甚至拿出一包藥大聲對郎朗說:“你彈不好琴就別活了,要么吃下這藥,要么從這11樓跳下去,你去死吧,我沒有臉回沈陽!”半年以后,郎朗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附小。郎爸爸的這一奇招“激將法”盡管奏效,也受到追捧,但其副作用也相當明顯,若是遇上性格偏激的孩子,后果不堪設想。幸虧郎朗的懂事與感恩,使得他到后來還回憶說:“那是印象中爸爸第一次打我,也是我第一次看到他生那么大的氣。現在想想,他是為我好,相反我想告訴大家,天才不是被打出來的,而是循序漸進,相輔相成的,大人和小孩子朝一個地方使勁才能邁向成功。”
相比之下,曾任微軟全球副總裁、谷歌全球副總裁,現任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的李開復,他的母親就顯得寬容得多。李開復從小頑皮,惡作劇不斷,兒時為了搞清楚鄰居家的池塘有多少魚,竟然偷偷把水放光;在美國念大學時,因為討厭某個愛貪小便宜的同學,李開復和舍友悄悄把他的硬幣鋪滿房間,用強力膠給粘起來,害得人家只能用小刀一枚枚地“摳”……但無論是在家鄉,抑或在美國,李開復的性格都沒有受到太大壓抑,他將之歸功于母親的“寬容和嬌寵”以及美國大學制度的“自由和開放”。而這,也是他敢于屢屢轉型,屢屢創新的重要原因。
由是,不論父母選取何種教育方式,最重要的依據還是取決于孩子自己——無視事物發展的不平衡性,無視事物的客觀差異性,企望以簡單機械的眼光來將豐富多彩的世界模式化,絕非人類之福。而一旦為某種育兒方法貼上標簽,為這個標簽爭論不休,并按照這個標簽來做事,則會發現,其根本就是舉步維艱。
世間萬物,有容乃大。大,就應該能兼容異類——正所謂陽剛與陰柔,正所謂雄偉和秀美,正所謂外向和內向,正所謂“金剛怒目”與“菩薩低眉”,正所謂“靜如處子”與“動如脫兔”,正所謂“駿馬秋風冀北”與“杏花春雨江南”,正所謂“楊柳岸,曉風殘月”與“大江東去”……
大而能容,學會尊重,猛虎亦能細嗅薔薇。
點評
作者沒有直接去評價“虎媽”的教育方法,而是選擇了一個新的角度——育兒的氣度,來寫自己的看法。在作者看來,“虎媽”的行為雖然飽受爭議,但既然存在,并能有一定的成功,必然是有其合理之處的,而懂得包容、兼顧、尊重這種不同,則是一種大胸懷——哪怕你并不贊同這種做法。
文章最后,又進而提出包容、兼顧與尊重更廣泛的事物,升華了文章的主旨,讓文起于“虎媽”而又不限于“虎媽”,很值得贊揚。
(責任編輯:韓志霞)
分享““虎媽”育兒法引發中西家庭教育爭論”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