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娃要不要上大學”引發熱議
“我們也不要鼓勵我們農村的孩子去上大學,因為一旦農村孩子讀了大學,就回不到自己的家鄉,回不去自己的家鄉就是一個悲劇。”“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中華民族博物館館長王平的一席話引起一片嘩然,瞬間引發民意井噴。有不少人現身說法: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大家都有受教育的權利,都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權利。不過也有人表示,我們應該尊重選擇的自由,但更應學會理智地面對選擇。調查顯示,在受過高等教育的農村籍大學畢業生中,93.8%的人把城市作為首選的工作地點,不足7%的人首選愿意回到縣城、城鎮或農村工作。在讀大學期間,不管是城里孩子還是農村孩子,有人珍惜學習機會,發憤圖強,也有人荒廢時光,迷戀網游,忙于戀愛,逃課、掛科、作弊者比比皆是。當前大學生找工作并不容易,農村家庭更可能因此返貧,這涉及到的有社會的問題,有城鄉差距的問題,也有個人選擇的問題。
你對此事有什么看法?請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體裁不限(詩歌除外)。
我們的夢 何處安放
◆ 陜西省商南高級中學 牧宵宇
“我們也不要鼓勵我們農村的孩子去上大學,因為一旦農村孩子讀了大學,就回不到自己的家鄉,回不去自己的家鄉就是一個悲劇。”“兩會”期間,王平委員的一席話仿佛一記重磅炸彈,于社會引起軒然大波。一時間,支持者有之,諷刺她“站著說話不腰疼”的人亦有之。面對這一說法,作為一名農村孩子的我不禁要問:“不上大學,我們的夢何處安放?”
的確,中國目前的社會現狀是:大城市人口膨脹,大學生就業困難,農村人才流失嚴重,發展相對滯后。但僅僅以此為由掘斷農村孩子的大學路,簡直就是對社會公平的極大蔑視!
對于農村孩子來說,上大學幾乎是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可是,王委員的“不鼓勵”卻像一盆冷水無情地潑向了我們。大學高昂的學費對于我們來說確實是個沉重的負擔,甚至有不少家庭可能會因此面臨返貧的風險,但如果我們連上大學的機會都被剝奪了,那不正如一部經典電影中所說的“法官的兒子永遠是法官,賊的兒子永遠是賊”了嗎?甚至發展成為“城里的孩子永遠是人上人,農村的孩子永遠是土包子”了!果真如此,那么整個中國不就將蛻變為一個“種姓制”的社會了嗎?要改變自己的命運,我們必須勇于挑戰通往高等學府的這座獨木橋,否則,我們就只能沿襲父輩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方式——我們不甘,我們不愿!
大學,對于某些城里的孩子來說,也許是順理成章就會到達的地方,在那里獲得十年寒窗之后的所謂解脫,然后可以在那里張揚個性,任意揮灑青春。但對于農村孩子而言,大學的意義遠不止于此,它是我們夢想起程的地方,是我們走出大山開闊眼界、敞開心扉、獲取真知的地方,更是我們改變命運,改變人生軌跡,抒寫美好未來的地方。誰說我們不知回報,不懂感恩?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人生的權利,而回報的方式卻不一定要絕對一致,難道只有回到家鄉,讓自己回歸田園生活才叫回報?我們難道就不能借助城市的力量,借助先進的科技來讓自己的家鄉走上科技致富的道路?要知道,心懷感激是絕大多數農村娃與生俱來的善良品質,正是由于這顆感恩的心,我們才能一步步走近夢想,讓夢想漸漸照進現實。假使國家能夠加大城市對農村的反哺力度,促進農村和諧發展,我們又何嘗不想留在自己的家鄉并把它作為我們實現夢想的搖籃?
更何況,“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王委員的“不鼓勵”難道不是與溫總理提出的“大力發展教育事業,促進教育公平”“要讓人民生活得更有尊嚴”的理念背道而馳嗎?如果連普通的愿望和平等的權利都失去了,尊嚴又從何談起?溫總理提出的“努力實現社會公平”,絕不僅僅是物質層面的公平,更應該是精神層面、思想理念上的公平。
于是,我們能做的僅僅是在這個提倡教育公平的時代,為農村的孩子放飛夢想提供一片湛藍的天空!
點評 本文從材料中自然引出論點——不上大學,我們的夢何處安放?然后從上大學是農村孩子的唯一出路,農村孩子上大學是為了更好地報效國家,是實現教育公平維護人格尊嚴的必要保證等方面,層層深入進行闡釋論證。在此基礎上,水到渠成地指明解決問題的方法。文章結構完整,條理清晰,見解深刻。引言論證顯得有理有據,濃郁的思辨色彩顯得邏輯嚴密,大量反問句的運用,使得文章論證有力,體現出一種強烈的思辨色彩。
(責任編輯:韓志霞)
分享““農村娃要不要上大學”引發熱議”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