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歷史復習要點18
二、近代中國兩半社會的形成
1、形成過程:①、中國開始淪為兩半社會:A、條約:《南京條約》及其附件、《中美望廈條約》、《中法蓼埔條約》;B、影響:社會性質(政治;經濟);社會主要矛盾、革命任務、思想觀念;②、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A、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中俄愛琿條約》、《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等;B、影響:(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影響);③、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A、條約:《馬關條約》;B、影響:④、中國完全陷入兩半社會:A、條約:《辛丑條約》;B、影響:
2、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特點:
①、列強成為近代中國的太上皇,他們通過戰爭及不平等條約,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牢牢地控制中國。成為近代中國的一切災難和禍害的根源,也是阻礙中國獨立發展的根本原因;②、中國封建勢力與帝國主義侵略勢力互相勾結,狼狽為奸,成為列強奴役中國的社會基礎;③、中國自然經濟雖然由于列強侵略入侵而遭到破壞,但是在經濟生活中仍然占優勢地位;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雖然有所發展,但由于“先天不足,后天畸形”,所以它始終未成為中國社會經濟的主要形式;⑤、中國人民在三座大山的壓迫下,生活貧困不堪。
專題九 中國人民的抗爭與探索
一、地主階級和愛國官兵的抗爭與探索
1、抵抗派:如林則徐、魏源等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
2、洋務派:如奕欣曾國藩李鴻章等“師夷長技以自強”,掀起洋務運動;
3、清政府:20世紀初:“新政”和“預備立憲”。(了解)
二、、農民階級的抗爭與探索:
1、三元里人民抗英
2、太平天國運動:①、背景;②、簡況:③、主張:前期:《天朝田畝制度》企圖建立一個絕對平均的小農社會,沒有真正實施;后期:《資政新篇》,主張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根本沒有實施。④、新特點:擔負起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務,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質;領導人向西方學習,提出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⑤、性質:反侵略反封建的農****動;⑥、結果: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剿殺下最終失敗。
3、義和團運動:背景;②、簡況:③、主張:“扶清滅洋”; ④、特點:主要是反對帝國主義侵略,且具有盲目排外的色彩;⑤、性質:農民階級的反帝愛國運動;⑥、作用:粉碎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妄計劃。
4、認識:①、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都是發生在近代的舊式農民戰爭, ②、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都是發生在近代兩半社會環境中,自發地擔負起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務,又具有民主革命性質;③、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都被中外反動勢力聯合剿殺,說明農民階級由于自身的階級性和時代的局限性,不可能完成民主革命任務。
(責任編輯:韓志霞)
分享“2012年高考歷史復習要點18”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