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復旦推出“步青計劃” 不與自主招生掛鉤
復旦面向高中生推出科研見習“步青計劃”
穿著白大褂,整天在實驗室里與各種實驗器材打交道;在圖書館里,從一排排書架上查找古籍文獻仔細翻閱,認真做筆記;走在路上,探討著暗能量和愛因斯坦“宇宙常數”之間的關系……這樣充滿學術氛圍的場景,在大學里自是稀疏平常,但如果做這些事情的人不是大學生,而是一群毫無科研基礎的高中生呢?
9月9日,歷時兩個多月的2011復旦大學“步青”高中生科研見習計劃正式結題。來自上海14所中學的65位參加“步青計劃”的高中生以及他們所邀請的高中教師與復旦大學32位“步青計劃”的指導教師們一起出席了當天舉行的結題典禮。
純學術目的,不與高考或自主招生掛鉤
“復旦‘步青計劃’作為全國首家以純學術為目的而舉辦的高中生互動項目,第一不和高考掛鉤,第二不以盈利為目的,免費提供住宿、伙食。”復旦大學副校長陸昉再三強調,復旦希望能夠借助“步青計劃”培養學生對基礎學科的學術興趣,吸引更多的優秀高中生有志于在未來從事基礎學科的科學研究方向。
“步青計劃”是復旦將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向高中素質教育開放,實現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聯動的一次新嘗試。同時,也在應試教育跟學術研究之間搭建了一個溝通的平臺,通過讓高中生體驗真正的科研過程,培養他們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
復旦希望通過“步青計劃”為所有學有余力同時又對學術研究充滿興趣的優秀高中生提供一個真正的走進大學、體驗真實學術生活的機會,吸引和鼓勵更多學生從走進大學的那一刻起就立志從事科學、學術研究,最終成為各個學科的領軍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復旦的“步青”項目不將參與者的表現與高考加分或者自主招生直接掛鉤。陸昉表示,這些學生當中有許多是非常優秀的,也符合復旦今后要培養的人才標準,他們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正常途徑進入到復旦。只要他們熱愛基礎學科,并且熱衷于在基礎學科上面發揮他們的作用,肩負起歷史所賦予的責任,復旦的大門是向他們敞開的。
學校搭臺,資深教授指導高中生
閱讀面狹窄,知識結構局促,缺乏強烈的求知欲望和開創精神……這是很多大學教授對高中生的印象。為了應對高考,很多學生幾乎都圍繞著課程學習,雖然在學科理論知識上有一些積累,但缺乏各種知識的綜合應用和實踐操作。一些學生即使有科研的興趣,卻苦于沒有正確的引路人。
為此,“步青計劃”充分依托復旦大學參加“國家拔尖人才培養計劃”的8個院系和學科展開,聘請了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信息科學、中文、歷史學、哲學等8個基礎學科的32位教授擔任“步青計劃”導師。夏令營期間,學校為“步青”項目學生舉辦了35場專題學術講座,其中32場為教授專題研究領域的發展歷程、研究典范及未來展望,3場是在校本科學生與高中生互動,傳授參與學術研究的經驗;每周8個學科分別開設1~3次學科專題研討會。
上海中學的朱逸倫選擇“文革”史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在入營前她已經完成了幾萬字的口述訪談,但那時候,她的采訪更像是在聽故事,而非具有充分準備的訪談。這也讓她在第一次采訪中漏掉了幾個非常重要的信息點,幸好有機會在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陳雁的指點下進行了二次采訪,把重要信息補充完整。
“‘步青計劃’恰好彌補了我高中教育中的一些不足,讓我在大學教授的指引下一步步走向科學的殿堂,不僅加深了我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思考,更讓我學會了知識的交叉創新應用。” 朱逸倫說。
“步青計劃”僅僅是一個開始
到底什么樣的科技教育才是適合高中生的?這是很多教育界人士都在探索的一個問題,或許僅僅憑借此次的“步青計劃”我們還不能得到答案,但它對未來科技教育卻指出了一條路。“一個人若是能在高中時期便確立下自己的志向,并為之奮斗終身,豈不是人生中的一件幸事?”華師大二附中的周凱翔在感言中如此寫道。
根據復旦大學對2011“步青計劃”參加學生的調查顯示,74.55%的高中學生通過此次活動,找到了科研興趣,并且明確將來可能會以學術作為自己的事業追求。
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王紅艷還記得打開七寶中學倪哲一的結題報告時的驚奇:“這份報告讓我無限感慨高中生的領悟能力,畢竟,實驗對他們而言不是通常訓練,更何況是分子生物學的實驗。從他身上不僅讓我感到‘后生可畏’,更讓我看到了高中生做科研的激情。”
“‘步青計劃’讓我更深刻地了解了我所熱愛的生命科學,更加堅定了我投身生命科學的信念,這僅僅是我科研生活的一個開始。” 倪哲一說。
各地高考信息 2012空軍招飛 2012藝考
2012高考每月大事備忘錄
(責任編輯:張影)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