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歷史專項測試題106
831、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兩次滅佛的根本目的是
A.抑制寺院經濟發展 B.減輕人民負擔 C.促進道教發展 D.維護封建統治
答案:D
832、關于漢武帝對匈奴的戰爭,正確的認識是
A.兄弟民族內部之爭,無需分辨是非 B.匈奴是侵略者,反擊是正確的,應肯定 C、只有打垮匈奴,才能通西域,擴張領土,應肯定 D.匈奴貴族南下掠奪,反擊之,可使北部邊郡安定,維護先進的生產方式,應肯定
答案:D
833、關于新經濟政策的實質表述正確的是
A.布爾什維克黨放棄了共產主義的目標B.布爾什維克黨放棄了社會主義的實踐C.布爾什維克黨部分地放棄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D.布爾什維克黨放棄了用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設想和實踐
答案:D
834、明末清初學者唐壁在《潛書》中說 “兩千年來皇帝皆盜賊”,下列思想家中政治主張和此他相似的是
A. 徐光啟 B.黃宗羲 C.鄭觀應 D.魏源
答案:B
835、乾隆帝諭旨:“伊等如此攜眷,遠道辛苦,……殊為可憫,理應妥善安撫辦理。”該諭旨是針對下列哪一歷史事件而言的
A.改土歸流 B.五世****來京朝賀 C.臺灣鄭氏降清 D.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
答案:D
836、三省六部制對今天也具借鑒意義,主要在于
A.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B.優秀人才的選拔和任用 C.分工合作與制約,提高效率 D.獨立決策與群體監督
答案:C
837、王安石變法中能限制大商人對市場的控制,有利于穩定物價和商品交流的措施是
A.青苗法 B.募役法 C.方田均稅法 D.市易法
答案:D
838、王安石的募役法和唐朝的納絹代役相比,在社會經濟發展方面表現出的最大特征是
A.增加政府財政收入B.限制官僚地主的經濟特權C.保證農民勞動時間D.實物地租向貨幣地租轉化
答案:D
839、我國古代自秦漢以來中央和地方官制演變的基本趨勢是 ①削弱地方,加強中央 ②對邊疆地區的管轄和治理日趨嚴密③削弱相權,加強君權 ④逐漸強化對地方官吏的控制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
答案:C
840、西周時期,選拔官吏的基本方法是
A.推薦 B.分科考試 C.自薦 D.血緣世襲
答案:D
(責任編輯:韓志霞)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分享“2012年高考歷史專項測試題106”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