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政治復習:政治篇26

2012-01-25 15:31:27 來源:高考網

  【知識歸納】

  一、重難點:

  (一)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

  1.社會存在是指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

  2.社會意識是指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

  3.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是辯證統一的關系。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就會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社會存在的發展變化決定社會意識的發展變化。

  (2)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正確地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發展阻礙作用。

  (3)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與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并不是完全同步的,社會意識的發展具有歷史繼承性和相對獨立性。

  (二)區分兩組關系: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

  1.生產力和生產關系。

  (1)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推動社會發展。

  (2)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它決定著社會的性質和面貌,決定著社會形態的變革和更替。

  (3)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①生產方式中,生產力是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的發展必然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②生產關系對生產力有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就能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否則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③生產關系最終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狀況和要求。

  (4)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既相互依賴又相互作用,由此造成了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從基本適合到基本不適合、再到基本適合,如此循環往復、永無止境的矛盾運動。這一矛盾運動過程,也就是社會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方式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依次更替的辯證發展過程。

  2.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

  (1)經濟基礎: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經濟基礎。

  (2)上層建筑:上層建筑是指建筑在經濟基礎之上的社會政治、法律制度、思想、社會意識形態等。

  (3)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相互作用。①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有能動作用。②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能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否則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當上層建筑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時,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社會進步,否則會束縛生產力的發展,阻礙社會進步。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的發展需要。

  (4)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相互作用構成了社會形態及其矛盾運動,表現為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之間由基本適合到基本不適合再到新的基本適合的矛盾運動,如此循環往復,推動社會形態的不斷更新。

  3.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規律。

  (1)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是貫穿人類社會史中的基本矛盾。

  (2)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的基本規律。

  (責任編輯:韓志霞)

分享“2012年高考政治復習:政治篇26”到:

58.4K
關注高考招生官微
獲取更多招生信息
高校招生微信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亚洲有码在线观看 | 精品国产免费二区二区 | 亚洲日韩欧美在线一区 | 一级中文字幕免费看 | 亚洲国产中字幕在线尤视频 | 最新国产在线不卡A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