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儒敏:語文課改不能和高考對著干
近日,修訂后的義務教育階段各學科課程標準正式頒布,其中,語文最受關注,語文教育改革問題也隨之再一次成為社會熱點。新課改已經推進了10年,但社會對語文教育的批判聲一直不絕于耳,每到高考前后,由高考作文引發的批評聲浪就達到一個高潮。十年教改,語文教育有哪些得失?語文教育改革難在何處?此次語文新課標的修訂隱含了哪些改革信號?就這些問題,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了語文標準修訂的召集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山東大學文科一級教授溫儒敏。
主管部門要重視
課改與考試“兩張皮”問題
記者(以下簡稱記):新課標公布后,語文教育改革再一次成為社會熱點問題。這一方面體現了社會各界對語文課改的高度關注,另一方面也表明人們對語文教育還有不滿意的地方。新課改已經推進10年,您能否總結一下10年來語文教改取得的最大突破是什么?
溫儒敏(以下簡稱溫):課程與教學觀念上有很多爭論,但很多新的東西開始深入人心。像“以人為本”,重視學生整體素質發展,注重學生身心健全發展,以學生為主體,啟發式學習,注重基本能力培養,等等。這些觀念,過去也提到過,但這次通過課改,從理論到實踐集中強化提倡,正逐步得到普遍認同,在許多學校不同程度上都有改進。這次課改激活了對于問題的認識,社會對教育必須改革有了共識,這是毫無疑義的,也可以說是課改最大的收獲。
記:從2002年左右開始的語文課程改革被人們賦予了很多期許,但效果好像不是那么顯著。您認為十年課改未能實現的目標有哪些?
溫:課改原來設計的某些“亮點”的確沒有得到體現。比如高中課改,希望學生學得主動,有更多的選擇,就設計了必修課與選修課,必修課占1.25學年的量,其余是選修課。這是很大的改革,是“亮點”。可是,真正按照新課標要求開設多門選修課的學校恐怕不多。有些學校1.25學年必修課學完后,馬上轉入高考復習。
另外,高考和中考仍然是“指揮棒”。從課改的理論上說,就是要挑戰現行應試教育,改變高考與中考的“指揮棒”現象。應當說,有所沖擊,有一定的突破。比如,有些省市改革中考的力度較大,不是單純看一次中考成績,而是同時參考成長記錄與平時成績。但是實施起來也有很大困難。主要是家長都瞄準重點高中,競爭加劇。高考呢,這些年也有些改進。但目前高考與課改的關系不明確,還是“兩張皮”,很多問題便由此產生。
我覺得主管部門對此不夠重視,你這個部門抓課改,他那個考試中心不怎么動,不是配套進行。“兩張皮”的問題不解決,課改很難順利推進。
名校升學率潛規則
有時比紅頭文件管用
記:課改很多亮點未能體現,目標沒能實現,問題出在哪里?
溫:課改碰到的阻力太大,舉步維艱。說到底,這一切是因為社會競爭加劇,矛盾轉移到教育。從已經進入課改的地區學校情況看,現在碰到的阻力是非常大的。這跟國情有關。這些年大學不斷擴招,升學率大幅提升,可是升學競爭也就是瞄準名校的競爭愈演愈烈。許多地區還是把高考考上名校學生的多少,作為衡量教學水平最主要的指標,排行榜把許多校長老師壓得喘不過氣來。當下的教育,本質上是一種單一標準下的淘汰教育,小學、中學乃至幼兒園,很大程度上都是瞄準將來的高考,于是大家都不得不朝著這個單一模式去培養孩子。你素質教育講再多,碰到高考這個實際,就虛化了,誰都不敢怠慢高考。
這只是問題的表面。如果從深層次看,還有更重要的原因,就是社會轉型。由于市場化的影響以及社會層級利益分配的不均衡,造成了普遍的心理緊張,這種緊張折射到教育領域來了。家長考慮的是孩子今后的出路,他們肯定把這個問題放到第一位,所以即使承認課改必要,也總是擔心會耽誤孩子考試。這就是現實,是很無奈的民意呀。我們不能不正視這種民意。
記:我是70后,我上學的時候,同學們并不討厭語文課,我們的語文課上得挺活。但現在,改革進行了10年,老師也培訓了一輪又一輪,怎么語文課變得越來越刻板了呢?學生的語文素養沒見到更大的提高,簡單的應用也似乎出現了問題,請您分析一下,問題到底出在什么地方?
溫:還是因為高考和中考的競爭比以前更激烈了。升學率,特別是名校的升學率,成了硬指標、潛規則。潛規則有時比紅頭文件管用。即使政府規定不讓在中考與高考的結果方面排名,事實上誰不在排名?學校和師生的壓力是非常大的。很多老師心里知道課改提倡的那一套很好,可是不敢用,是“可愛而不可用”,只好先對付考試。
課改不能和高考對著干
記:很多人都說,教育改革最大的障礙是高考,語文也不例外,大家形容語文教改是在戴著鐐銬跳舞。您怎么看?
溫:“戴著鐐銬跳舞”指的是放不開手腳,難辦。也可以有另一種理解,就是正視高考這個現實,在這種體制下,不是無可作為,要讓學生考得好,又不至于把腦子搞死,興趣搞無。這就要有些平衡,有水平的老師懂得平衡。所以教師的水平至關重要,當然還有事業心和職業操守,有水平,又有心,學生就受益。
記:在我國目前人口眾多且教育資源分布極為不平衡的情況下,高考還會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存在著。您曾經說過,語文的改革要在高考的框架下進行,能走多遠就走多遠。請您分析一下,語文教育改革與高考之間的關系,在高考繼續存在的前提下,如何調整改革,同時,為了適應當前全面的改革,語文高考這個環節最需要作出什么樣的調整?
溫:我曾提出,課改和高考中考應當“相生相克”,這也是平衡。“相生”就是共存,“相克”就是互相有矛盾,又互相促進改革。為何要“相生”呢?說到底,課改目前還得在中考和高考的框架下進行,不能過分理想化,以為可以和高考對立起來,獨立推進。在中考和高考框架下課改能走多遠,就盡量走多遠。
現在有一種看法,好像課改就是要完全摒棄應試教育,就是要改變高考中考帶來的一切負面影響,就是和考試對著干。這不符合實際,也無濟于事。完全不考慮高考,甚至忌諱談高考,這樣的課改是脫離國情,脫離實際,不會成功的。家長和老師也不會聽你這一套。所以課改怎么面對高考,和高考“共存”相生,又不被高考拖著走,恐怕要調整思路,想想辦法。高考不會取消,只能改革,事實上這幾年已經做了一點改革,但它既然是考試,就有基本要求,具體到教學環節,就需要高度重視,所以課改必須面對,但又保持一定距離。有平衡,就是進步,就是改革。不能簡單認為面對高考,就是站在課改的對立面。這種思路有問題。
高考應當改革,“指揮棒”也可以發揮積極的作用。目前可以先改的,是命題與閱卷。拿語文高考來說,改進的空間就很大。現在知識性的考記憶的題目比以前少了,但閱讀理解還是很瑣碎、技術化,很多題目不是考整體把握和理解能力,而是考如何精確判斷某些細節對錯。有些多項選擇題有意弄得云山霧罩,一不小心就讓人踏入錯誤泥淖。說實在的,有的讓老師來做也膽戰心驚。
當然,考試要有區分度,要講究一定的難度系數,否則拉不開距離,不好選拔。高考畢竟還有選拔功能。題目全都很“活”是不可能的。我的意思是即使講區分度,題目也別出得那樣拘泥于細節,“錙銖必較”,還是應當想辦法讓學生都能充分發揮,在發揮的程度上,去區分水平高低。題目太細膩、死板,對“會考試”的學生有利,但不見得考出真的水平。這個問題能否改一改?
舉例說,現在語文教學最大問題是學生不讀書,讀書少。那高考“指揮棒”能否指揮一下,讓同學們都喜歡讀書?我看可以試試。最近北京一所中學的語文試卷,其閱讀理解這塊就作了很大改進。他們不再出常見的那種歸納分析題,而是出選擇題。一本指定學生必讀的長篇小說到底讀過沒有?列出幾種情節框架(其中也有細部),讓學生選擇其中正確的一種。如果沒有讀過原著,只是看過節選,這種題目是回答不了的。我覺得這題目就出得好。如果高考語文也有這樣的題,不就可以往多讀書、讀好書、讀完整的書方面“指揮”了嗎?
還有就是命題水平不高,閱卷水平也大有問題。現在困擾最多的是高考作文題,每年都引起社會關注,可是始終缺少認真的理性的研究和改進。我認為高考作文定位首先是考思維能力,然后是書面表達能力,兩者自然結合。可是這些年高考作文太過于注重文筆,而不太考查思維,在這種“指揮棒”下,造成作文教學也是只教文筆,甚至是應對高考的套式作文。我們的題目能否出得“智性”多一點,來抑制那種到處都是“揚起風帆”之類的“文藝腔”?先要改掉泛話題化命題和自選文體的考查方式,代之以加強限制性,明確要求文體的出題考查方式,明確給予材料范圍,杜絕考生套寫作文;改變考生片面追求文筆,“學生腔”、“文藝腔”嚴重的傾向,增加思辨的內容要求;“指揮棒”多往理性思維靠一靠,有意識地考查學生撰寫規范的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等的基本能力。
另外是閱卷,也有很大問題,由于閱卷工作量大,補貼過低,不少大學老師不愿意參加,就派缺乏教學經驗的博士生甚至碩士生去閱卷,閱卷質量不能保證,也影響高考的公正性。
別讓“宿構作文”遍地
記:當前中學的作文教學問題很大,如何改進?
溫:現在很多中學的作文教學都是瞄準中考高考,主要是以范文分析為核心的文體“套路”的練習,但“套路”容易淪為“宿構”,結果“宿構作文”成風。模仿式的作文教學作為一種初級寫作教學的辦法,通過系統上課和反復練習,讓學生熟悉和練習寫作的基本技能,會有所收獲。但“仿寫”不是目的,滿足于“仿寫”,淪為應試的“套路”和技巧,就走向反面,肯定束縛個性,形成空話、大話、假話連篇的“八股”。前面講的過分追求“文筆”,往往也和“套路”連成一氣,結果帶有“文藝腔”的“宿構作文”就遍地都是了。
作文課和閱讀課一樣,需要氣氛,需要熏陶,需要不斷激發學生表達言說的欲望。無論什么教學法,重要的是讓學生對寫作有興趣,應當想辦法營造一種氛圍,引起學生動筆的興趣,有了興趣就好辦。如果把作文課上成應試技巧課,完全納入高考或中考準備,那是很難引起興趣的。如果老師自己都很功利,對寫作沒興趣也沒感覺,那也不能指望學生對作文有興趣。應當讓學生感到學習寫作既是升學的需要,更是終身需要的一種能力和修養,是有趣的值得投入的本事。
(責任編輯:韓志霞)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