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備考最后階段的“八項注意”(1)

2012-04-23 08:43:56 來源:21cn教育

  第一,分析2006年高考文科綜合能力測試試卷的特點。

  從今年高考歷史《考試大綱》中我們發(fā)現(xiàn)考試范圍與2006年基本一致,更加突出了對歷史主干知識的要求。2006年高考文科綜合能力測試歷史試題基本上傳承了近幾年來的考試特點,注重考查重大歷史事件,突出歷史主干知識,加強對考生的思想教育,關注國內和國際重大事件的發(fā)展,較好地實現(xiàn)了基本知識和思維能力的有機統(tǒng)一。從2006年高考歷史試題的特點和今年高考歷史考試范圍基本穩(wěn)定的風格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今年高考歷史試題很可能繼續(xù)保持穩(wěn)中有變、創(chuàng)新綜合的命題作風。同時,請廣大考生在歷史復習備考時,在全面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要加強相關知識的比較、歸納和綜合,密切關注今年高考的有關信息,尤其是關于試題的難易程度。

  第二,深刻認識并準確把握知識的“隱性聯(lián)系”。

  歷史知識結構把大量分散的、相對孤立的歷史事實、歷史概念納入完整的學科體系之中,反映了歷史事實和歷史概念之間的普遍聯(lián)系性,揭示了歷史發(fā)展的基本線索和客觀規(guī)律。所以,掌握知識結構便成為考生深刻領會教材內容,把握知識內在聯(lián)系和提高思維能力的前提和捷徑。在歷史復習中進行歸納、整理并形成歷史知識結構的過程,實際上也就是對歷史知識進行識記、分析、綜合、概括,不斷深化認識的過程;知識結構的建立,實際上也就是在學生腦海里形成一株中外歷史知識的立體之樹,這對于考生準確、系統(tǒng)、牢固地掌握歷史知識并深刻認識其本質,提高思維能力,都是十分重要的。知識線索決不等于知識結構,前者僅僅是知識的簡單羅列,后者則是知識內在關系的穩(wěn)定形式。因此,歷史復習不應拘泥于個別的、零碎的歷史知識或歷史事實的記憶,即使是十分重要的歷史知識,也應放到歷史整體的相互聯(lián)系之中去掌握。例如2006年11月中非合作論壇北京首腦峰會的召開,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在歷史復習中,應該有意識地把與非洲有關的問題進行梳理。中國古代史中涉及中非關系的有秦漢時期、隋唐時期、宋元時期和明朝;中國現(xiàn)代史中主要表現(xiàn)在20世紀50年代和70年代;世界近現(xiàn)代史涉及到新航路的開辟、19世紀末非洲人民的反帝斗爭、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非洲人民的反帝斗爭、20世紀30、40年代非洲人民的反法西斯斗爭、二戰(zhàn)后非洲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和第三世界的崛起等。在復習中要注意對重要歷史知識點的內在聯(lián)系進行分析和理解,抓住主干知識,以點帶線,以線帶面,形成點、線、面一體的主干知識結構,從而掌握歷史發(fā)展的基本特征和規(guī)律,把握歷史發(fā)展的基本線索,構建完整的歷史主干知識網絡,同時要注意對同類問題進行歸納和總結,以應對學科內綜合。

  第三,進一步明確能力考查要求。

  長期以來,考生在歷史學習和復習中一般只是將自身的知識水平和認識水平簡單停留在與中學課本相同的淺層次上,很少站在理論的高度加以闡發(fā),對于史學研究最新動態(tài)及高等學校的歷史教材、史學新著等缺乏了解,往往難以捕捉到準確的信息,以致事倍功半。因此,考生必須進行知識更新,在老師的指導下,不斷深化對課本的理解,認識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提高駕馭教材的能力,揭示事物的本質,準確把握復習重點。同時,考生應當認真學習哲學和史學理論,不斷提高自身的理論修養(yǎng)。在歷史學習和復習中,把材料內容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去加以分析、認識,才能培養(yǎng)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去分析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知識是能力的前提,但知識并不等于能力。歷史不僅表現(xiàn)為歷史現(xiàn)象,歷史學科的任務是通過歷史的現(xiàn)象認識歷史的本質,揭示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從當時的經濟狀況、政治狀況以及這些狀況的發(fā)展變化等方面分析這些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活動發(fā)生發(fā)展的客觀條件和社會根源、推動歷史進程的諸多因素,以及事變結果所產生的影響,進而發(fā)現(xiàn)事變的性質和規(guī)律,總結出它們提供的歷史經驗。例如早期資產階級革命和19世紀六七十年代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運動,中國資產階級領導的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雖然它們發(fā)生的時代、地點、國家不同,但是,在本質上,它們又有共同點,那就是為資本主義的發(fā)展開辟前進的道路,掃除前進道路上的障礙。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美國獨立戰(zhàn)爭、意大利統(tǒng)一、日本明治維新和中國的辛亥革命有實現(xiàn)民族獨立的一面。對廣大考生來說,變被動機械地單純接受老師的灌輸為主動地思索和探究未知的歷史問題的本質,是十分重要的。其中,一定要切忌死記硬背、囫圇吞棗、不求甚解的膚淺做法,對于每一個歷史事件、每一種歷史現(xiàn)象都要層層不斷地追究“為什么”,真正弄清楚其前因后果和本質特征。我們必須明確,復習決不僅僅是簡單地“溫故”,更重要的應該是一個深入“知新”的過程。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初期,歐洲資本主義大國法國在開戰(zhàn)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就亡國了,究其原因可以歸納為長期以來推行綏靖政策,縱容侵略,搬了石頭砸了自己的腳;依仗馬其諾防線;對德軍的閃電戰(zhàn)認識不足,軍事思想落后;對德軍的主攻方向判斷錯誤。通過對類似問題的總結,較好地避免了對知識的簡單重復,極大地提高了學習效率。

  第四,必須加強基本理論的學習,不斷豐富考生的理論知識和提高考生依據唯物史觀以及其他科學的理論觀點觀察、分析、解答歷史問題的能力。

  2006年文科綜合能力測試命題以《考試大綱》中制定的評價目標體系為指導,以適應社會發(fā)展的學習能力為評價核心。在選材和試題設計上注意引導考生關注當今人類生存與發(fā)展進程中的重大問題,關注社會發(fā)展和我國國情,注重運用政治、歷史、地理各學科知識分析、闡釋、評價實際問題,啟發(fā)和展現(xiàn)辯證、鑒賞、邏輯、推斷、論證等研究性思維過程。試題對考生學習能力的考核突出表現(xiàn)在處理信息、運用知識、闡釋和論證問題的能力方面。試題在立意、情境、設問、結構諸方面整體體現(xiàn)著考核目標的要求,為考生提供全面展現(xiàn)學習能力和思維品質的平臺。例如通過對1956~1966年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前進有關內容的復習,在掌握基礎知識的情況下,我們可以運用馬克思主義有關原理,分析十年建設時期我們?yōu)槭裁茨軌蛉〉镁薮蟪删停瑸槭裁磿l(fā)生重大失誤,這些重大失誤能否避免,給今后的社會主義建設留下了怎樣的經驗教訓。

  (責任編輯:韓志霞)

分享“高考歷史備考最后階段的“八項注意”(1)”到:

58.4K
關注高考招生官微
獲取更多招生信息
高校招生微信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色吧福利视频导航 | 婷婷丁香中文在线综合一区 | 亚洲国产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精品亚洲国产中文一区蜜芽 | 香蕉一区二区三区 | 天天在线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