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地高考之北京:讓孩子享有公平教育權
一南一北,遙相呼應。
4月26日上午,北京,教育部信訪辦門口,數百名“教育公平志愿者”們再次遞交申請書,要求就“隨遷子女就讀地高考方案”舉行行政許可聽證會。
這些家長態度鮮明,在他們看來,既然北京接納了他們作為這個城市的勞動力和納稅人,卻把他們的孩子拒之門外,“這不公平也不人道”。
“為所有納稅人提供不分戶籍不分貧富不分地位的公平的教育機會,是北京市政府的義務。”一位家長這樣說。
這場教育維權行動從2010年2月掀起,持續至今,志愿者們已征求到支持《取消高考戶籍限制呼吁書》的簽字者超過10萬人。
當這些家長在為自己的孩子能夠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權而奔走呼吁之際,2000公里之外的廣州,一紙文件的下發,或將開啟一道閘門。
日前,廣東省政府公布《印發深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綜合改革工作方案(2012-2014年)的通知》粵府辦〔2012〕30號。
文件中明確表示,“不同群眾之間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務不均衡,異地務工人員尚未充分享受基本公共服務。”并提出,要促進不同群體間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教育作為公共服務的核心領域,廣東省給出了一攬子解決方案,覆蓋到教育領域內的不同階段。其中最為搶眼的改革舉措,無疑是“試行異地務工人員子女在輸入地就讀學校參加中考、高考”,尤其是“參加高考”這一項。
對此,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北京理工大學教授楊東平表示了認可。在他看來,這對保障異地隨遷子女受教育權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地方的嘗試值得肯定,尤其是在廣東這樣外來人口壓力比較大的省份”。
其實,廣東省此番破冰之舉,并非無跡可循。
在2012年教育部的工作要點中,明確提出年內要“提出研究高考改革重大問題,制定發布改革方案,指導各地根據實際探索本地區的高考改革”。
據參與到高考改革方案制定的相關人士介紹,充分考慮各地情況、尊重地方改革實踐,是決策層制定本輪改革方案的一大原則。
分管高考改革事宜的教育部副部長杜玉波在今年全國“兩會”上也明確表態,對于異地高考問題,原則上年內各省都要根據文件的標準“因地制宜地提出辦法來”。
2月29日,高考大省山東出臺了相關政策,規定從2014年起凡在山東省“高中階段有完整學習經歷”的非戶籍考生均可在山東省就地報名參加高考。
但由于山東是高考大省,外來人口占比并不大,即便立即放開異地高考也不會有很多考生涌到山東參加高考。相對而言,廣州、北京、上海、深圳這樣的外來人口較多的特大型城市,是不是能夠“開閘放水”,就成為考察這項改革的指標性因素。
此番,廣東“開閘”盡管明顯具有“試水”色彩,比如并未確定是否為“借考”,但閘門開啟,就很難再關閉。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全國現有流動人口2.6億人。在這2.6億流動人口背后,則是5800萬留守兒童和2700萬隨遷子女。
他們中的很多人,包括教育部門前那數百名家長們,都在期待著更多閘門開啟。
(責任編輯:韓志霞)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