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地高考難解決根本在于戶籍制度
隨著高考臨近,高考改革再次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日前,山東出臺意見,決定從2014年起將允許非戶籍考生在山東省參加高考。
社會呼喚多年的“異地高考”,將在山東成為現實。然而,“異地高考”如何實施和操作,有關細則如何制定和完善?山東的高考改革,是打破堅冰的大膽嘗試,還是象征意義更大于實際意義?
化解“一增一減”矛盾
務工人員子女增加,本地生源下降
2012年,山東發布《山東省普通高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實施意見》,決定從2014年起穩步推進高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規定凡在山東省高中段有完整學習經歷的非戶籍考生均可在山東就地(所就學的高中段學校所在地)報名參加高考,并與山東省考生享受同等的錄取政策。
山東省教育廳副廳長宋承祥對山東取消高考戶籍限制給出的解釋是,一是充分考慮了山東省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實際,二是在更大的范圍內體現了社會公平原則。
記者了解到,山東的實際狀況,大體可概括為“一增一減”。“一增”,是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增加。據統計,2011年,山東省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中,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達74.51萬人,比上年增加10萬多人,其中包含大量外省來的務工人員子女,由此帶來的“異地高考”的現實需求也更加迫切。
“一減”是近年來山東生源數量持續大幅度下降。近年來,山東省的生源數從2008年的78萬人,下降到2011年的57萬人,預計2014年的高考報名人數將比2009年減少一半。山東的做法,或許能為高校帶來一定數量的生源。
設置一定門檻條件
有高中段完整學習經歷方可報名
山東省教育廳一位負責人不贊同用“異地高考”這個概念來描述山東的做法。他說,山東并不是無條件允許所有外省非山東戶籍考生可以自由地到山東參加高考,而是規定了相應的前置條件,“凡在我省高中段有完整學習經歷的非戶籍考生均可在我省就地報名參加高考。”
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當地升學問題,多年來社會呼聲較高。去年年初頒布的《山東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就提出,將研究制定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后參加當地升學考試辦法,并寫入山東省年度教育工作要點。
山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院馮永剛副教授認為,有了這項政策,山東的非戶籍考生可以依據“便利性原則”和“門檻高低原則”來選擇在山東還是回戶籍所在地參加高考,這是凸顯教育公平,實現高考制度開放性和彈性的有益嘗試。
(責任編輯:韓志霞)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