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前16天家長應多說“我理解”為考生減壓
躲在家不愿上學、意志消沉、過度敏感、容易暴怒……離高考還有16天的時間,很多考生都或多或少面臨這樣的心理壓力。對此,心理專家稱,考生自我覺察很重要,要善于自我調試。
從揚州市心理衛生協會了解到,揚城每年至少有5名考生因承受不住中高考壓力而精神失常,考前焦慮已成考生心理常態。本報特別邀請心理專家支招,幫助考生、家長釋放壓力。
「相關數據」
每年至少5人因高考壓力而精神失常
國家注冊心理咨詢師、市心理衛生協會副理事長王道榮稱,據他不完全統計,揚城每年至少有5名考生因高考壓力而導致精神失常,目前這一數據仍呈上升態勢。
王道榮介紹,考生在大考前感覺到焦慮,有壓力是很正常的,大多數學生在大考前都會有易怒、失眠、焦慮和抑郁等癥狀。研究表明,適度的焦慮可以使人對考試有種激勵作用,產生良好的活動效果,但過度的焦慮則會導致心浮氣躁,學習低效,發揮失常,并會波及到心身健康。王道榮強調說,因壓力大導致的應激反應不是心理疾病,是可以調試的,當考生遇到焦躁不安和具有攻擊性傾向的情況時,要及時找老師或者心理專家咨詢調適。
王道榮介紹說,考生因高考壓力而導致精神失常的事例并不罕見。幾年前,一個學生因為受不了高考前的壓力,精神上出現了模糊混亂。之后,這名學生因為心理陰影,一直宅在家,不敢見人,生活都出現了問題。
過度看重高考,追求名牌大學
「兩大誤區」
過度看重高考,追求名牌大學
“認知上的錯誤是第一位的錯誤。” 王道榮介紹說,如果考生把高考的“二模”、“三模”在定位上就擺錯了位置,那在心理上自然而然地就容易出錯。
王道榮解釋說,很多考生都把高考看得過分重要了,都想著怎么超常發揮,怎么考上名牌,這樣的心理本身就是錯誤的。考試的最高境界是會做不錯,慌慌張張不如穩穩當當,心平氣和地做題才能輕輕松松地拿分。
三種自我調試只會適得其反
應對心理壓力其實不僅僅是考生的問題,還有家庭的問題。王道榮介紹,首先,家長對孩子的過度期待和過度敏感,為孩子定的目標過高,這樣都會增加孩子的心理壓力;其次,家長如果再對孩子一味批評或者過度的保護都會加重孩子的心理壓力。
王道榮說,考生應對心理壓力上的誤區主要表現為三點:一是一味逃避,但這終究是逃避不過的,逃避的結果只能是再次逃避;二是攻擊別人,考生壓力大了就很容易變得暴躁,對什么都沒有耐心,對誰都有攻擊性,這樣不僅傷了別人也挽救不了自己;還有就是考生在壓力大時一味地抱怨,一味地消沉。這些都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孩子高考壓力大,家長應多說“我理解”
壓力表現
擔心試題太難,自己考不好
王道榮說,“無論是中考還是高考,都是由考試院組織出題,再由專家按照一定比例設置試題的難易程度,有難有易是肯定的,也是很正常的。但是無論什么時候,考的內容還是中等難度以下的題目。”
正確應對:
踏實復習,一心一意做功課
針對考生的焦慮心理,王道榮說:“如果考生端正心態,實實在在地復習,考到和自己水平相符的分數是不難的。最重要的是要一心一意做事,不能分心。”
(責任編輯:張影)
分享“高考前16天家長應多說“我理解”為考生減壓”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