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來人談高考:“零分作文”要不得
語文作文在高考中歷來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各種滿分作文書籍更是受到家長和學生的青睞。不過,近年來,網絡上“零分作文”比比皆是,讓人不知真假。甚至有不少學生效仿,拿自己的高考作文或者高考劍走偏鋒。但是,每一位寫文章的人都應牢記:為你所寫的負責!正如那些高開作文零分得主,他們必須為自己的偏激、幼稚付出代價!
別人參加高考,揮汗如雨,冥思苦想,他卻在高考試卷上四處亂寫“我的名字叫徐孟南,我的考號是×××……”他以考零分為驕傲,“考滿分不是本事,能每道題都答,但最后得零分,這才牛。”
他不是瘋子,年少輕狂的他只是要以此對抗教育制度。高考前,他就寫了長篇小說,講述自己的教育理念。
3年了,他最終后悔了。他,就是2008年的零分高考生徐孟南。這個來自安徽蒙城的男孩,祖輩世代務農,他是村里最有希望考上大學的孩子。然而,高二開始,喜歡寫作的徐孟南接觸了大量批評教育制度的課外書籍,“我發覺現在的高考體制有太多弊病”。成績下滑后老師對他冷落了,這更讓他受不了,“老師不關心你心里想什么,他們只在乎成績好的學生。”身邊一些同學嚴重偏科,無緣理想大學,“我覺得教育制度迫切需要改革!”
于是,徐孟南構想出一個自創的教育理念———“三人行”教育體制。從高二開始,徐孟南每天晚上都會看課外書看到很晚,然后上網寫東西。高二下學期開始,徐孟南開始寫作中篇小說《三人行教育》和70萬字長篇紀實小說《高中三年讀了啥》,介紹他的教育理念。高三時,同學們緊張備考,徐孟南卻想著創作。然而小說寫出來后,并沒有出版社理會。
徐孟南開始尋找精神支持。
“文革”時期高考“白卷英雄”張鐵生、2006年高考零分生蔣多多成了徐孟南的偶像,他開始萌生了高考考零分,借此成名,表達對現行教育制度的不滿,“他們都不理我,我只有求助于高考了。我在生活中是草根,說話沒人聽,好的建議也傳達不出去,所以我想利用非平庸的高考發出自己的聲音,進而獲得一種話語權。也許只有這樣,才能引起足夠的重視。”于是出現了又一個零分高考生。
高考后,徐孟南立即向安徽、上海的媒體報料,引來幾家媒體的報道。看到自己名字被寫進新聞報道里,他十分激動,在日記中寫道:“我心跳加快,我成名了,我言中了!會有出版商肯出版我的小說了!父母不會再說我寫的東西沒用了!別人不會再誤解我了!我成功了!”
不過,這一切只是曇花一現,兩天過后,再也沒有媒體理他,而且媒體大多批評他幼稚。讓他引以為傲的“三人行”教育理念,更是無人問津。生活的現實最終讓他跟著父親外出打工,當上了一民農民工。
提及當年,徐孟南感慨不已:“那時太年輕也太魯莽了。”他感悟到:“促進教育改革的道路最好是:先去適應它,然后去駕馭它,最后去改變它!”而不是拿著自己輸不起的前途去與所謂的教育制度抗衡。
承受著當年零分代價的,不止徐孟男一個,06年零分答卷學生蔣多多在之后接受采訪時,表達高考交白卷“這件事我現在覺得有點可笑”。
(責任編輯:韓志霞)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