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丟下血泊中的母親進考場是一種堅強
近幾日,各種因高考而引發的社會眾生相,著實引爆了當下的輿論點。媒體和眾人先是圍繞各省作文題目大做文章、指點江山,繼而又圍觀發生在高考路上、高考考場門口的一系列人間悲情劇,并以睿智者和洞悉世事的姿態,站在道德的高地上就此指手劃腳、眾說紛紜。相信大家對連日來圍繞各種不同的“高考事件”而引發的莫衷一是的議論早已耳熟能詳。其實,對同一事件引發不同的聲音,原本就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情,所謂的“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但是,無論是褒揚的論調還是批判的說辭,只要在出聲之前是懷著還原事實真相的心理和倡導正確價值觀念的態度,尤其是媒體出聲,不是一語驚人為了嘩眾取寵、挑戰公眾價值觀底線為了賺取眼球,面對社會事件眾說紛紜未嘗不是件好事。
高考期間,長沙一位母親送考遭遇車禍的消息引發眾人關注。當女兒忍痛完成了高考答卷走出考場的第一句話便是問姐姐“看到媽媽了嗎?”不幸中的萬幸,遭遇車禍的母親雖然還沒有完全脫離危險,但目前的病情較為穩定。這位母親蘇醒過來的第一句話就是“倩倩去考試了嗎?”
我們常說,兒女對長輩的孝順,順為先。在每個人人生重要的關頭,更以深明大義、順從當事人意志為優良品性。自古不是有“恭敬不如從命”之說么?遭遇車禍的母親蘇醒后第一句話即是關注女兒是否參加了考試,若倩倩承受不住母親生死未卜的巨大壓力而放棄今年的高考,這個結果恐怕會讓其病榻上的母親承受雪上加霜的悲痛。所以說,這位17歲的女孩,是一個堅強的女孩,更是一個懂事、孝順的女孩。無論她今年高考成績如何,我們都要為這樣一位女孩叫聲“好樣的”!
就是這么一個顯而易見的道理,輿論卻有“一邊倒”的趨勢。有說該女孩的做法讓不幸更為悲痛的,還有說勸說該女孩進考場的交警等人冷血的,更有說社會已扭曲至如此地步的。更甚者,通過此事竟然得出了“高考比人命還重要”的謬論。真是可笑可嘆、滑天下之大稽。
或許,此等言論者的目的其初衷是揭露目前高考制度中存在的弊端。的確,現行的高考政策也的確存在種種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是,那些被媒體和眾人指手劃腳的個別“高考現象”,畢竟不是這項制度下的主流。我們不能否認當下國情中高考“一考定終身”對一個人命運的決定性影響,但是,這也不能成為將高考制度一棍子打死的理由。請問,泱泱大國,勞動力富余的當下,選人用人機制,高考政策較之其他任何現行的選拔政策,是不是最為公平和透明?基于這一點,老百姓將高考看得重些,沒有什么錯。
面對那些眾說紛紜的“高考不是成就人生的唯一出路”等言論,我只想說一句這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的確,高考肯定不是人生的唯一,條條大路通羅馬。但是,誰也沒有資格妨礙莘莘學子通過高考這一途徑取得成功人生的權力。
在每年的高考期間,有多少行業、多少路人為考生們提供便利,又滋生了多少互助友愛的真情涵養著我們這個社會。母親出了車禍,交警和陌生人能在第一時間將這名女孩送進考場,這名女孩能強忍住巨大的悲痛堅持考完,這就是對正在重癥監護室里的媽媽最好的安慰。所以說,有些事,我們在指手劃腳的時候,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做派是很可笑的。用當下網絡上較為流行的一句“凡是體”評價這種做派就是:凡是不以與人為善、客觀描述為出發點的言論自由都是耍流氓。對社會現象善待而不是別有用心地諷刺挖苦,往往更有利于發展和進步。
相關內容:
(責任編輯:韓志霞)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