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男子30年間16次參加高考 被稱“中華第一考王”
2012年高考上周落幕。
這場被冠以“人生第一場大考”之名的考試,年復一年地成為媒體關注熱點,早已成為國人心中一道心結。
因為,無論怎樣去淡化高考對個人命運的影響,目前它仍然是一只揮之不去的無形之手,而且也確實沒有更合適的“手”來替代它的作用。
本期我們重點關注高考中的一些人物和現象———
45歲的成都人梁實有近30年的高考“經驗”,盡管全都是失敗的經驗,但其對夢想的堅守與執著似乎已超越了一場考試所能承載的意義,哪怕當中還有些虛榮。
梁實傳遞出一種信息:求知欲,即便是有點虛榮的求知欲,也是可以激人奮進的。
紹興網友“羅羅”讓兒子放棄高考,則與“現代范進”梁實形成鮮明反差。高考考場上的“棄考”現象已不是孤案,高考本身也不再是自我成就的獨木橋。
但我們的高校招生制度畢竟還不是“立交橋”,所以,語文教師楊林柯想當一位反對應試教育的“布道者”,并就此質問:這樣執著,究竟為什么?
回答這個問題不容易,但也并非無解:
當考試僅與求知掛鉤,而不是與命運相連,人們是不是就能擁有發自內心的、純粹的執著?
6月8日17時許,成都二十中,剛踏出高考考場、蓄著平頭的梁實便向媒體“匯報”:“感覺有些不妙,今年考得很不理想。”
這是45歲的梁實自1983年以來第16次走出高考考場,他被稱之為“中華第一考王”。高考于他而言,像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2011年,他以352分的成績被大學拒之門外,而他鎖定的目標卻是四川大學數學系。今年,感覺仍是“不妙”的梁實說:2013年,我還要繼續考……
1
1980年代,
點燃大學之夢
“或許是上世紀80年代那種敬畏知識的氛圍影響吧,我認準了這條路就很難回頭了。我的大學夢,就是在那個年代點燃的。”
面對記者提問,梁實直言他心中理想的大學,至少是“2B”或重點本科院校。“老實說,這是一種說不出來的情結,我覺得必須要考上錄取分數線高的大學才心安。川大數學系,正好符合預期目標。”
近20年來,屢戰屢敗的梁實并不是一直能得到家人的理解。作為一個出生于教師家庭的“60后”,梁實從未改變一個樸素的看法:大學經歷是人生一筆寶貴財富。他也自認有些偏執,“但不管別人怎么解讀,我還是抱著上世紀80年代那種對大學的浪漫想法。”
梁實家住四川仁壽縣文宮鎮,父母都是教師。梁實排行老四,兄弟姐妹5人中沒有一人上過大學。上世紀80年代初,梁實讀高中時成績并不好,但上大學的愿望一直很強烈。他決心要圓全家一個大學夢,這想法至今未變。
1983年,梁實在老家文宮中學報名參加高考,但連預考都未通過;之后他到簡陽重新讀高一,讀了一年后參加1984年高考,仍沒考上;1985年梁實轉戰到內江等地復習,當年參加高考還是沒考上。連續三次敗北后,梁實有點失落,但在分析失敗原因后,打算翌年重來。
1986年,在父母的勸說下,梁實來到四川樂山軋輥廠技校讀書。當他發現畢業后是當技術工時,他離開了學校,又走上了繼續高考之路。父母的反對無濟于事,始終拗不過他的決心。在梁實看來,讀這樣的學校不是他的目標。“我不想一輩子當一個技術工,那種要考大學的愿望,很強烈。”
前3次高考失利后,梁實輾轉內江、樂山和成都等地打零工。他先后干過修理工、砍過木材、還買賣過電視機,但始終堅持著邊打工邊復習。每年1月份,梁實準時到當地招生辦報名參加考試。命運并未垂青他,此后連考5年卻次次落榜。“或許是上世紀80年代那種敬畏知識的氛圍影響吧,我認準了這條路就很難回頭了。我的大學夢,就是在那個年代點燃的。”
(責任編輯:韓志霞)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