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十年探索重能力:題活起來 成績單變化驗單
高考,作為重要的國家人才選拔機制,不僅直接影響億萬莘莘學子的前途,更關系國家和民族的未來。高考命題的一舉一動,好像一根無形的指揮棒,既關系高校“如何選”、“選擇誰”,又關系中學“教什么”、“怎么教”,牽一發而動全身。10年來,我國高考在考試內容、考試形式、考試手段等方面積極探索,不斷改革,使命題更加有利于高等學校選拔人才,更加有利于中學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1.
高考題活起來了
【鏡頭】2012年高考政治海南卷中,有這樣一道題:“歷史名人、‘名人故里’之爭日益激烈,一些地方無視歷史事實憑空臆造‘歷史人物’搞旅游開發……結合材料,運用文化生活知識分析為什么會出現各地競相爭奪歷史名人、‘名人故里’的現象。材料表明,利用歷史文化資源發展旅游文化產業,有的成功有的失敗。運用發揮主觀能動性與尊重客觀規律性相結合的觀點對此加以說明。從弘揚優秀中華文化的角度,就利用歷史文化資源發展旅游文化產業提出兩條建議。”
“高考題越來越活了!”很多老師和學生這樣說。這個“活”,不僅指試題緊跟時代、貼近生活,更指高考試題越來越注重對考生能力的考查。如上述政治題中,改變了對“發揮主觀能動性與尊重客觀規律”這個知識點的固有考查方式,創設新情景,變換提問方法,著重考查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死讀書、讀死書”歷來為世人詬病,高考內容改革的核心目標便是實現從重知識向重能力的轉變。一方面,注重考查學科基礎知識,突出學科的核心內容和主干知識;另一方面,克服考查死記硬背,避免偏題、怪題,突出能力立意。例如在高考語文全國課標卷中,唯一考查背誦的是一道6分的名篇名句默寫,只占全卷總分4%,其他不再對字音、字形、文學常識專門設題,大大減輕了學生的背誦負擔。
“今年的作文不難!”從考場出來,海南考生小陳這樣說,她答的是全國課標卷材料作文“船主與油漆工”,自選角度讓她如魚得水。小陳還記得,自己小時候的作文題不一樣,不知寫了多少諸如《記一件有意義的事》、《快樂的六一》等“八股”作文,一個題目、一個立意、一種寫法,照搬套路,索然無味。
近10年來,我國高考作文探索應用材料型作文,讓考生根據材料自選角度、自定立意,自由發揮的空間更大了。除此之外,材料作文相較于恢復高考后較長時期的標題作文,以及話題作文、漫畫作文,有效堵住了“背模板”、“找套路”的“八股”作文法,“生搬硬套”越來越行不通。據了解,今年,無論是全國統一命題試卷,還是分省命題試卷,高考語文試卷全部使用材料作文形式。
開放性試題是高考命題改革的另一個亮點。此類試題不設標準答案,考生可以自由發揮、自選角度,答題沒有“硬框框”,主要考查學生思維的創新性和靈活性。高考中,還增加了選考模塊,鼓勵學生的個性發展。
除此之外,實施新課程標準后的高考,更加重視考試內容的時代性、基礎性和選擇性,克隆技術、胚胎工程、生物工程、核磁共振等現代科學內容紛紛入題。
(責任編輯:韓志霞)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